“在家闲不了多久了,过了正月十五,连队就会通知给土地放水,我们就要回去干活了。”初七的午后,在阿拉尔市的妈妈已在叨念即将到来的春耕。
初冬,家里的棉花捡拾完后,忙碌了一年的父母会从相距约10公里外的连队,来到市里生活。开春,脱下光鲜的衣服,又得开着称得上老古董的拖拉机开始耕种。
我的家乡位于新疆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十五连,是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北岸阿拉尔市较近的一个农业连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以棉花和红枣为主,每名承包户都有数十亩的土地。我家就固定承包了近50亩棉花地,母亲一种就是21年。
“20多年前,连队也很穷,全都是土路,想去市里需骑一小时自行车。”妈妈说,年轻时,她很羡慕那些能在团部居住的人,光鲜又轻松。
曾让母亲向往的阿拉尔市,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2004年1月挂牌成立,由自治区和兵团双重直辖,师市合一。如今,在新的小区中,母亲又和许多老同事比邻而居。数条公路通车,从连队来往市区不再像往日那样折腾。
相比新家,在生活了半辈子的连队里,一到冬天就安静至极,偶尔几声犬吠声,显示这里还有些许人气。今年春节,在位于连队中央的一排砖瓦房子中,记者发现6户人家有5户大门紧锁。“我也在市区住,这不开春了,来把房子打扫一下,一个冬天没管全是灰。”今年45岁的李淑琼说,她家在连队也有百亩棉花地。
“我在这里住了快30年,真的非常舍不得,以前这个连队热闹得很,虽然都是土块房子,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吃完后出来谈天说地,亲切得很。”今年68岁的村民周女士说,她的女儿、儿子一家也在市区,但她不想走,怕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到了城里,楼住的越来越高,但那份人情味好像越来越少”。
“这几年,连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团里给职工在市区建了保障房,90%的职工都住上了新房。”十团十五连党支部书记潘国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7年。他说,“早在保障房开建前,就有50%的职工自己在市区买了商品房,只是这两年情况比较明显而已。这使得更多的职工,不再局限于一个连队中。”
“连队人少,恰恰说明这几年大家都富裕了。退一步说,到了春耕季节他们又都回来了,这个连队不会荒芜。”潘国清认为,人不能一辈子总套在一个固有的圈里,能走出去,就是一种变化。
(段小利)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