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幺娘离世 留守老头抬棺

0

【重庆】幺娘离世 留守老头抬棺

第722期

2016年02月21日22:48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猴年正月初五,幺娘唐凤兰死于肺癌晚期。两天后,在一片哀乐声中,幺叔陶柱安葬了这位43岁的得力妻子。墓地,选在我家后面的土坡上,坟头下是一片正悄然改变的良田。

村里大片水田是原先的良田,现改种莲藕。村里大片水田是原先的良田,现改种莲藕。

  猴年正月初五,幺娘唐凤兰死于肺癌晚期。两天后,在一片哀乐声中,幺叔陶柱安葬了这位43岁的得力妻子。墓地,选在我家后面的土坡上,坟头下是一片正悄然改变的良田。

  正月十三,我从广州回到村里——重庆垫江县白家镇学堂湾,距离重庆主城区近300公里的一个偏僻村子。幺娘的新坟前,稀稀落落堆着些花圈。这天下午,就在距她墓地500米远处的公路边,幺叔陶柱刚刚跟几位邻居换下一块宅基地,准备修建一栋新房。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建房,所有邻居几乎都是免费劳动力,管顿饭即可。1994年,父亲耗去所有积蓄,在被废弃的学堂地基上建起了我现在的重庆老家。父亲说,那时湾里有近20户人家,人口过百。

  而今20多年过去,今年春节在湾里过年的邻居,已剩不到10户,骤减一半多。当年乡下的青壮劳动力,迁居镇里、县城和重庆主城区的,达到半数之多。以至于抬葬幺娘棺材的那天,尽是些留守乡下的老头儿。

  今年春节,幺叔陶柱刚争取下村里贫困户的帮扶政策。这次建新房,他自己出资一半,镇政府出资一半。

  在幺娘坟头的前方,昔日的良田,如今已变成经济作物田。由于湾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进城市,村里缺乏劳动力,我小时的种稻景象早已不见。前些年,一些水稻种植公司选中了学堂湾,农民尝到了甜头,纷纷种“谷种”。但这样的方式,也就维持了七八年,再也无以为继。

  2014年起,从县城来的莲藕种植商,承包了上百亩良田,单种莲藕。之后两年,挖掘机在水田里挖出几十吨生莲藕,赚取的利润远远超过种植水稻。连最保守的父亲,也开始关注“土地流转”问题,频频问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是不是真的要变了?”

  幺娘死后不到一周,幺叔陶柱有了新的“翻身计划”。这几天,他办妥了两件事:除了争取建房的资金补助外,他还跟湾中乡邻置换了几亩水田。元宵节后,这片地将会被挖掘机挖出大片水塘,“挖出来养鱼,准备联系好客户往城里送,种水稻实在是赚不了钱”。谈起计划,幺叔信心满满。

  “当下的农村,老弱病残的留守只是一个表象,大家关心的是农村土地政策如何调整。距离主城区近300公里外的一个偏僻村子,良田‘变脸’、土地流转是否真会如大家关心的那样发展?”父亲说。

  “反正你们年轻人不回来,总不会抛荒吧?”幺叔说。

  (一夫)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