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田多荒置 春节无新米

0

【广西】农田多荒置 春节无新米

第724期

2016年02月21日22:59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读书不如去打工”成了礼昭山少男少女的普遍观念。覃二哥15岁的女儿小琳,就在去年暑假前背着父母,偷偷跟着小伙伴冒用别人的身份证到广东打工,直到过年前才回家。

新修道路及两旁荒地。新修道路及两旁荒地。

  西亭村礼昭山屯,是桂东南地区一个只有300多人口的小山村,位于广西桂平县。覃老汉一家三代15口人,就生活在这个贫困的山村。

  覃家祖孙三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过春节,有田有地的覃家人却难以吃上新米,只能吃陈年米,甚至要去买米。

  上世纪50至70年代,为了增加耕地,吃饱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处于丘陵地带的礼昭山,只能用烧毁山林植被的方式开荒,许多位于半山的水稻田就是这个时期开垦出来的。

  勤劳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温饱。覃老汉不识字也不善言辞,但他会用竹子、木头、稻秆制作农具和家具,每到初一、十五,他都会在家里和附近的土地庙祭上贡品,表达对土地的感激。他熟悉身边的一草一木,却完全不知道桂平以外的世界是啥样。

  上世纪70至90年代,当地政府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353县道,泥泞的土路虽然并不好走,但为礼昭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条通道。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为大山里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可能。覃老汉的大儿子覃大哥就是通过高考走出了礼昭山,进入了当时“铁饭碗”的铁路系统。

  如果说覃大哥是乡村的离开者,那覃二哥就是留守者。高中毕业后,覃二哥留在家中种父辈留下的田地。

  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油麻镇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政策,禁止烧毁植被开垦田地,加上水稻种植收益小,父母年纪大后,覃二哥就不再种田。

  现在,覃二哥与别人合伙在当地承包起了建筑工程,帮临近村庄的村民盖房子,也顺便接一些红白喜事宴席。

  除了屋外少量的菜地和一小片果林,覃家的土地全部荒置了。自己有田有地却吃陈年米,有时甚至要去买米,这成了礼昭山的怪现象。

  礼昭山人不再依赖土地,却又离不开土地,土地成为这一代农民最大的羁绊。

  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前10年,改革开放使广东工厂如雨后春笋建起,粤语地区相对欠发达的桂东南,无疑成了距离广东最近的廉价劳力输出地。

  353县道在8年前翻修成了沥青柏油路面,从油麻镇到桂平的小巴每15分钟就有一班,加上南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交通的便利使礼昭山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在,村里18-35岁的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以去广东佛山、中山、东莞地区的工厂最为集中。

  “读书不如去打工”成了礼昭山少男少女的普遍观念。覃二哥15岁的女儿小琳,就在去年暑假前背着父母,偷偷跟着小伙伴冒用别人的身份证到广东打工,直到过年前才回家。

  因为缺乏年轻劳动力,农田的荒置更为明显,就连353县道旁的田地都出现了严重荒置,成为沼泽。而村口路旁的田地积满了杂草和水,根本看不出两三年前稻田的样子。

  对于打工的这一代,礼昭山是他们的故乡,然而故乡也不再是童年时的样子。小时候年前打新米、做米饼、包年粽这样的年俗,也因为不种地,而简化为到临近集市买现成的。

  小震的妹妹小琳在广东染了个红头发,看起来比19岁的小震还成熟。

  “还想不想念书?”覃大哥在休息时问。

  “不想。”小琳答。

  “想做什么?”覃大哥问。

  “不知道。”小琳小声地回答。

  (覃馥琳)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