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贫困村捐资20万扩建宗祠

0

【河南】贫困村捐资20万扩建宗祠

第705期

2016年02月20日21:07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拜见先祖子路,这让每年春节回家多了一个重要仪式。村民有纠纷,争执的双方要到宗祠去,对着子路发誓,证明自己所说之话当真。出去打工的村民,都要去宗祠许下愿望,祈求好运。

原本破败不堪的宗祠如今修缮一新。原本破败不堪的宗祠如今修缮一新。

  我出生的这个村庄,有个不同寻常之处。

  村子95%以上人口是同一姓:仲。我们拥有共同的先祖,正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名仲由)。世代相传,村子最早的一批人是从子路在山东的老家平邑迁移而来,村子故名仲庄村。建村伊始,村子中央坐北朝南的宗祠里,就一直供奉着先祖子路的塑像。

  村子隶属于河南许昌襄城县汾陈乡,1200多口人,人均土地一亩,几年前这里还没有像样的村路。自打我记事起,村子就一直背负着贫困的包袱。

  拜见先祖子路,这让每年春节回家多了一个重要仪式。多少年来,不管富裕贫穷,村民们一直坚守供奉。

  村民有纠纷,争执的双方要到宗祠去,对着子路发誓,证明自己所说之话当真。出去打工的村民,都要去宗祠许下愿望,祈求好运。

  逢九月九子路生日,全村人出钱请人唱戏,三天三夜不停,年节时祭拜上供。也因为先祖的缘故,这个村也比其他村子更团结、有凝聚力,凡事都相互照应。

  宗祠曾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子路的塑像也曾被捣毁。上世纪80年代,村民重塑雕像。可是近几十年,村庄的贫困还是让宗祠不可避免的破败了。

  全村1000多人,人均土地仅一亩,村民难以靠土地养活全家,外出打工谋生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宗祠慢慢变得破败不堪,院墙坍塌,荒草丛生,宗祠正厅子路的塑像也蒙尘许久。

  但是,村里上了年纪、辈分高的长者,还是坚持在岁尾前往宗祠祭祖。他们在用砖围砌起一个临时的“香炉”前,上香祭拜。和宗祠一样被搁置的,还有族谱,十多年都没有更新。

  变化在悄然发生。就在去年,村里通了宽阔的柏油路,建了浴池。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也盖起了小楼。几个在外面打工致富的村民牵头,成立了仲氏家族协会,他们和村民商议更新家谱。6月份,十几位辈分高的长者,前往先祖的出生地山东。他们走访发现,现在全国姓仲的有近40万人,在山东他们见到仲氏家族的其他族亲。这在村里传了好长一段时间。

  之后,协会商议扩建修缮宗祠。这可是村里的一件大喜事。村民们欢欣鼓舞,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力,最终筹集了20万元修缮款。

  如今,粉刷成红漆的正厅,焕然一新。修缮后院墙灰墙黛瓦,门楼的红色琉璃瓦门楼上雕龙纹凤,平整的青砖直通到正厅,上香的巨大铜香炉稳踞正厅前。

  村支书仲西安说,前年,村子被定为市里的贫困村,政府拨款给修了路,大大改善了出行的路况。而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挣了钱,很少有人在外面买楼,都想着回家盖楼房,宗祠很早就在村民心中埋下了故土情深的心结。

  宗祠修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近十年的大学生写在红榜上,贴在宗祠外墙上。十年来,村里出了220多个大学生,从大专到博士。村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这也让其他村的人羡慕不已。

  今年除夕夜,修缮一新的宗祠香火尤其旺盛,来磕头上香的村民排起了长队。“别看大家平时在外忙赚钱,可都惦记着先祖。”父亲说,“大家对先祖的敬畏和尊敬,没变,也丢不了的。”

  (仲鹏)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