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宗祠宁修勿拆 传承读书家训

0

【安徽】宗祠宁修勿拆 传承读书家训

第718期

2016年02月21日22:32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今年春节,村里还像往常一样,人气丝毫没有减少。80多户人家,几乎都住上了新楼。房建了、路有了、桥修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村里人产生了修宗祠的念头。

安徽皖南小山村全貌。安徽皖南小山村全貌。

  我的老家政元村,位于皖南山区,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村庄地处皖赣交界处,物产丰富,也是传统的农业区。用父亲的话说“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这里四季分明,山常年绿,水常年清。村子依山就势而建,后有满山茂林秀竹,前有小溪水流潺潺,形状像条弯弯曲曲的蛇。

  我的祖辈父辈就出生在这里。村子不大,住了300多人,但历史不浅,祖辈在此已生活了600多年,算是“土著”民族。明朝初年,人口大迁徙时,祖先从江西搬了过来,家谱书经过多次修订,已有十几卷。村口的池塘边有座老宗祠,而今年春节,它变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今年春节,村里还像往常一样的热闹,打牌的,串门的,人气丝毫没有减少。80多户人家,几乎都住上了新楼。原来皖南特有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如今都换成了两三层的新楼房。房建了、路有了、桥修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村里人产生了修宗祠的念头。

  老祠堂是解放前的建筑,立在村口池塘边已有60多年,经过一年年的风吹日晒,木头歪了,墙也败了,成了危房。

  去年年初,姑爷爷和村里的长辈们一起商量修葺的事儿。91岁高龄的方正爷爷辈分最长、年龄最大,被尊称为方正公。他是位老私塾先生,相当于村子里的精神领袖,思维清晰,说话有劲儿。一说修祠堂,他当即拍了板,“这是件大好事!”

  于是,村里人开了个会,家家户户派代表参加,共同商量决定,新祠堂修好后,除了祭祖,还作为文化娱乐场所,可看电影,可听戏。考虑到现在楼房厅堂小,如若白喜事“老了人”,老人的安葬、入材,不能在家办的,可以在祠堂办。

  一开始,大家想把祠堂拆了重建,但这样会拆掉刻着时光印记的大木头梁。姑爷爷请来木匠,木匠看了看,说可以扶正,将架子保留,把墙拆掉重做就可以。这样花钱少,又能保护古建筑,省事又方便。欣喜之余,大家开始筹钱,本姓的人家每人出300元,村子以外的人,但凡同姓,也来出钱。特别困难的,就不收钱。

  去年3月,祠堂开始动工,修了近一年。而今除了油漆没弄好,其他的都已修缮。按照族谱,姑爷爷请人画像,把开山辟土的先祖挂在最上面,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排开,挂到墙上。

  “修祠堂、续家谱,就是要后人知道是怎么来的。”父亲说,族谱重修多次,到我已经整整20代。

  村子重视教育,出了很多大学生。家里读书人多,就有条不成文的家训:多读书,要勤奋。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一脉相承、生生扎根的文化。这样的精神,在族谱中如此体现,“科名先后映,俊杰子孙贤。祖宗恩泽远,世代庆长延。”

  (时间)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