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为啥热衷改名?

0

中国高校为啥热衷改名?

第863期

2016年06月21日21:10我有话说(0人参与)

  近日滨州学院官网发布一则信息,称学校召开更名论证会,欲拟更名山东航空学院,消息一出引来网友吐槽,这个名字改得简直要逆天了。

  新浪新闻对此做出的一则调查显示,有七成网友反对高校频繁更名,认为不在学术事务上,专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当下高校改名已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过名字。然而,滨州学院直接跨地域跨行业更名为“高精尖”的专科院校,还是让部分网友产生怀疑,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院是否真能摇身一变高大上起来。

  《新闻极客》还了解到,参照美国常春藤盟校及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顶级高校,通常只经历两次改名,有的学校自建校以来数百年一次都未曾改过。

  改名一方面成为部分高校的扬名之路,但频繁改名、随意改名也给考生报考带来诸多困扰,新浪新闻的一则调查显示,有六成多网友担心学校名字影响或误导考生报考,且认为学校更名并不全是积极作用。

滨州学院逆天改名,6成网友担心考生被误导

  滨州学院逆天改名,6成网友担心考生被误导

  滨州学院是在原滨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批准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滨州学院,该学院目前设置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机场学院、经管系等院系。

  《新闻极客》还了解到,该学院已经连续两年扩招了飞行学院,2016年该院飞行学院计划招收310名考生,比2015年扩招30人。

  学院改大学,专业院校改综合大学,地市改省级及更高,是高校更名的常规路径,但滨州学院直接跨地域跨行业更名为“高精尖”的专科院校,还是让网友有些受不了。

  且不说该学院是否具备发展民航飞行培训的实力,这种急切想要通过更名摆脱地域限制提升档次的做法让不少网友为学生捏把汗,新浪新闻的一则调查显示,有六成多网友担心学校名字影响或误导考生报考,且认为学校更名并不全是积极作用。

  据了解,近十年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过名字。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还有学者研究指出,1981至2010年间,全国高校校名“存活率”仅为21%;即使是教育部日前公示的“2016年拟批准设置的39所高等学校名单”,其中更名大学也高达14所。

滨州学院2016年部分院系招生计划滨州学院2016年部分院系本科招生计划

我国高校百年间有6次改名潮

  我国高校百年间有6次改名潮

  往前追溯至西方高校教育体制刚在我国兴起之时,百年间,我国高校至今已经历6次改名潮,建国后是高校经历的第四次改名潮,解放初期,旧的国立大学接受改造,所有私立大学均改造为公立大学。并且学习苏联的单科大学模式,国内的几所名校先后被拆散。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华北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211重点大学政策后,引发了中国大学界的一次大洗牌,大部分名校为了攀比和面子工程,竞相进行兼并联合。

  大学频繁扩招引发了第六次改名潮。高校生源日益紧张,全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纷纷改名,从高职摇身变为学院,从学院一跃成为大学。大部分都是仅仅更换个招牌,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办学环境都没有任何变化。

  一些沿用多年的老校名被改也引起很多校友不满,沿用数十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改为中国传媒大学,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至今从该校毕业的校友仍习惯称之为“广院”。

  改名风盛行,不少学校希冀通过更名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学校一改再改,丢失了大学应有的风度。2015年泸州医学院改为四川医科大学引争议,不久该校再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

高校改名凸显学校浮躁名利风

  高校改名凸显学校浮躁名利风

  有评论指出,高校更名需要先向省教育厅申报,由省厅派专家组考察,在给出全省排名后,再根据省里的情况向教育部申报,填各种材料,直到过了形式审查,教育部派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并投票,达到一定比例才能获得更名机会。

  综合历年高校改名程序,是否仅几位官员参观下学校,坐下来开个会,改名的事情就可以拍板还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更名带来的连锁反应并不是每个考生和一所高校所可以承受的。

  美国常春藤联盟的七校一院,包括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通常只经历从建校到学院的一次更名,学院扩至大学的一次更名,有的学校甚至抵制这种行政干预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美国常春藤联盟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就拒绝改名为综合性大学,一方面强调自己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对古典学科的推崇,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美国私立学校独立发展不应受政府干预。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频繁换名不仅迷惑了考生和家长,同时也反映出国内高校发展的浮躁,教育研究者熊丙奇曾表示,大学不在其名,而在其精神。如果只追逐表面的校名,大学将在争名逐利中失去自我,失去大学精神,再有好听的校名,又能如何呢?

  (新浪《新闻极客》张晶 报道)

责任编辑:张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