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终于在人口控制问题上实现了目标。
12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郭金龙表示,北京已实现了今年年初制定的人口调控目标。今年,北京常住人口比去年少增加了约10万人。
2014年2月26日,国家主席、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京,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北京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北京已经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几十年来,出台过很多人口控制指标,但从未实现过。
如今,经过一年的努力,虽然人口的绝对数仍是增长,但增幅首次实现了下降。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
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通俗的理解为,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流动人口的叠加。
2014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整版调查报道《北京人口调控该往哪走》,报告指出,2013年北京人口总量达到2115万。从2000年到2013年,总人口增加了752万,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接近60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了一个中等县级市的人口。
北京的人口增长是必然。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优质资源,由此吸引了大量市场资源的进入,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北京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保持基本公共服务品的低价格,与周边城市相比,北京的公共服务资源更为优质,生活成本并不高。
大量人口涌入并不奇怪。
1995-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3年,北京人口分别增长了112.5万人、152.9万人和513.8万人,年均增速分别达1.74%、2.65%和4.06%,北京人口加速增长态势明显,尤其2006年-2013年,8年间北京人口增长的总数接近前11年城市人口增长总数的两倍。
《光明日报》指出,对比世界发达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人口规模都经历过快速增长时期,三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分别持续了50年、50年和20年,人口增量分别为502万、390万和513万,而北京在2000-2013年的十多年间,人口增长了752万。短期内人口总量快速膨胀,使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更加显性化。
2014年1月16日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吴玉华表示。“北京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要缓解这个矛盾,需要我们在人口调控方面有相关的举措。”
2009年,新华网报道,1月13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北京将“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
2008年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1600万人左右。北京市户籍人口超过1200万人。时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王海平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采取经济的、服务的手段来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在北京市空间上合理地流动,实现人口分布的均衡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
2014年1月16日,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长王安顺具体谈到的三大调控方法:以政管人、以业控人和以房管人。并明确提出,要推行居住证制度。
以政管人意指通过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明确区县调控责任,实行重点督查考核。
以业控人指通过对一些行业的控制以达到抑制人口的目的。
2011年初北京市提出将对小百货、小食杂店等17类业态提升审批准入,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名流动人口。
在这次市委全会上,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
北京也在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制度。
2011年11月21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
如今每年的京户增量已严格控制在了10万左右,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更是“一户难求”
居住证制度实施后,其持有者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年限长短,与其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多少成正比,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和户口并轨,但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人口规模控制极其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多年一直未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今年虽然首次实现了增幅下降,但距离中央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人口目标仍很远,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