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因为北京市四大机关国庆节前搬到通州的消息,这事现在已经被体系化的想象了,升级到京津冀规划。
比如京津冀在2020年会合并成立“国家首都特区”、北京市的医院、学校将向河北省外迁、央企总部也将向全国各省市外迁等。
有网友称“北京真的要搬出北京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表示,很多传闻都是在想象层面的讨论,缺乏经济、市场层面的调研。
“四环以里归中央 四环以外归北京”咋整?
传言之一是以后北京四环以里地区归中央直管,北京不再投资建设,四环以外归北京市管理。
马庆斌长期从事区域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他告诉新浪《新闻极客》,从北京的自身发展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来看,北京市政府往外搬迁,是存在可能性的,往东和往南两个方向,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一个城市政府的搬迁,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不太可能这么简单地、快速地搬迁,需要一个过程。
而对于四环以里归中央,四环以外归北京的说法,马庆斌认为从逻辑跟理性的角度来说,“可能性不大”。
按照目前定位,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马庆斌表示,“这些中心如果也以四环为界来界定,是不合理,也不可行的”。
国家首都特区是个啥?
传闻还称,到2020年,京津冀三省市合并成立“国家首都特区”。
马庆斌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以往的经验来看,合并的方式操作有很大难度”。因为涉及到的利益方太多,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即使把这三个地方合并起来,也会出现同床异梦的情况。
对于将两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搬至廊坊或者保定,并且设立国家行政服务中心,全国人大政协也外迁的说法,马庆兵同样也认为可能性不大。
北京有一个定位是政治中心,最高检、最高法、人大、政协都是其核心功能的一部分,“中央机构、国家部委机关往外搬的可能性不大。”
六环内取消高速收费?
除了北京市政府东迁的传闻之外,有关首都交通规划建设的传闻也是满天飞。
其中一条为“建成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马庆斌表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交通发展呈辐射状较多。
他分析,目前北京市的北边和西边,从人口、经济发展来看,未来都不太可能是重点。更多还是向东部、南部倾斜,因此半扇形的可能更多。
还有传闻称,北京市六环路以内取消高速公路收费,改扩建城市市政道路。
马庆斌表示,高速公路收费并不是由政府简单决定是否收取的,“其实更多的重点,应该放在公共交通的建设上”。
以回龙观、天通苑为例,这些地区都只有一条主路连接城中心。扩建城市市政道路,不仅仅是要扩建小汽车道路,还要考虑到地铁、城际列车的修建。
马庆斌强调,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也要注意将教育、医疗等资源在这些地区增加分支,“否则即便是发展了公共交通,也还是钟摆式的人员流动”。
北京高校外迁?
此外,传闻中还提到要将北京的医院外迁,形成首都医学中心。
马庆斌认为北京市的确存在医院附近是堵点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将医院外迁,“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可以考虑外迁。但是一些比较急性或者重症的,还是应该考虑留下”。
“像医院这类的公共服务资源的调整,应该考虑是存量进行优化,外迁的增量部分,则需要考虑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行结构调整”。
除了医院,传闻中北京还要建成首都国际教育中心,而本科教育也要向河北转移。
对于这个传闻,马庆斌认为不太可行。
首先北京有一个“文化中心”的定位,如果把大学的本科教育搬走,那么文化中心要削弱很多。
此外,北京还有“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能。北京很多高校比较集中,会形成集聚效应和联络,很多创业基地也都是在高校附近,且大学生也是创业的主力军。
如果一味单纯的把学校搬出去,且搬得四零五散,“表面上是城市拥堵问题解决了,但是可能损失的更多”。
央企也要走了吗?
另外,还有关于央企“总部经济”外迁的说法,称央企的总部将迁至天津、唐山、廊坊、邯郸、上海、广州、厦门、青岛、杭州等全国各省市。
马庆斌表示,他曾经研究过国外顶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普遍来说第一站为北京,第二站为上海,“国外企业的选择,表明这两个地方的市场潜力很大”。
因此,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央企总部外迁,可能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还存在税收分成的问题”。
在马庆斌看来,对于央企,应该分多种形式来看待,“比如竞争性的行业,需要鼓励它寻找市场中心,找出更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像工业性的行业,不能简单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他搬走”。
马庆斌表示,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如果没有企业,没有经济活动做支撑,那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面的”。
(新闻极客 梁超 北京报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