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和出租车的战争,监管部门坐山观虎斗?

0

专车和出租车的战争,监管部门坐山观虎斗?

第275期

2015年06月16日18:06我有话说(0人参与)

开篇语

出租车出租车

  对出租车司机来说,“专车猛于虎”不是一句玩笑。

  进入5月份以来,天津、杭州等多地都发生过出租车司机“钓鱼”专车,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

  专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的每一步都磕磕绊绊。互联网+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当专车真的来了,相关部门却急于否定。

  频繁出现的冲突,以及每次冲突网上舆论对专车一边倒的支持,透露出的是一个现实,监管部门不能再沉默,改革应尊重时代潮流。

你会钓鱼,我会围堵

钓鱼执法引发围堵钓鱼执法引发围堵

  近一个月来,跟专车相关的纠纷在各地纷纷上演。

  2015年5月21日,据法制日报报道,在天津奥体中心体育场附近,大量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发生对峙。

  5月28日,大河报报道,@“大仙儿君”爆料,郑州的滴滴专车在长江路大学路口南50米遇到了钓鱼的,车被砸的惨不忍睹后被拖走。

  6月10下午2点30分,界面新闻报道,广州大道中道路拥堵瘫痪。由于专车被相关部门钓鱼执法,引来众多围观民众,还有多位专车司机来“支援抗议”。

  6月12日晚,杭州教工路也发生一名Uber司机被两名出租车司机“钓鱼”,举报到运管部门,导致数百Uber专车前往声援,事发地出现大面积拥堵,场面一度失控。

  6月15日下午,据多名网友爆料,大批专车司机聚集在武汉汉阳区铜锣湾,反对钓鱼执法,现场严重失控。

  其实,专车与出租车的对立情绪一直存在。

  早在2015年初,沈阳、东阳、南京都发生过出租车集体罢运,原因之一就是专车影响收入。更早一些,内蒙古、广东、陕西和安徽在2014年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

  出租车从停运到钓鱼专车,再到两派司机围堵、对峙,只能说明形势愈加严峻。获得消费者一边倒支持的专车虽然满足了大众出行需要,但因为与现行规则不和屡屡碰壁,政府不应该重新考虑制定规则,引导社会资源良性配置吗?

打破垄断,将专车纳入法治框架

Uber杭州公司发送的短信Uber杭州公司发送的短信

  据财经报道,Uber被查是因为直接引入了私家车车主带车加盟的模式,触碰到交通部门关于“私家车不能参与运营”的红线。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显示,私家车挂靠汽车租赁公司的现象在多个打车软件同时存在。

  按照《道路运输条例》和《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规定,出租车合法运营需要具备道路经营许可证以及汽车运营证,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构成非法运营。

  专车上路的确需要政府部门设置门槛来考核、审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对牌照数量的管控却越来越没有必要。

  法治周末报道,出租车牌照的产生是因为1993年以前没有审批限制时各地出租车迅猛发展,造成竞争加剧、司机收入降低等问题,由此各地开始对出租车行业进行严格的数量控制和准入限制,牌照资源在不断兼并过程中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

  2004年,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各地政府相继发文确认了出租车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并继续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数量控制和准入限制。

  11年后回过头来看,市场竞争、司机收入减少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各出租车公司向地方政府交纳的购买经营权的费用、出租车司机向出租车公司缴纳的牌照费用也可以按年份退换。

专车的门槛该如何设定?

  将专车纳入市场,并不意味对专车完全放开管控,所有人都能当专车司机。

  北京青年报报道,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表示,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起到了缓解出行难等积极作用,但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法律法规适用不清晰的问题,安全风险防控的问题,事故保险等易引发纠纷的问题。由于私家车上保险普遍较低,与正规的运营车辆不具有可比性。一旦发生事故,乘客权益无法保障。

  一般来说,出租车可购买的保险包括车辆损失险、驾驶员责任险、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爆裂险、自燃损失险、车辆刮痕险和第三者责任险、车内乘员险。

  由于出租车的商业属性,并且所有权大多归属出租车公司,所以车险的投保数量也相当规范。而一般专车,尤其是挂靠的私家车虽然也有保险,但赔偿只能以“车”为单位来负责,打车软件一般不会承担责任。

  此外,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一名女事主凌晨乘坐打车软件招来的专车时,遭男司机侵犯。央广网报道,印度也发生过Uber司机性侵25岁女乘客的案例。

  除了对车辆的安全考核,对专车司机的驾驶、服务也需要有制度考核。

  据国际在线报道,在伦敦申请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必须通过严格的“伦敦知识”考试、严格的体检和个人经历审查,才能获得营业执照。

  无论出租车还是专车,确保乘客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在这方面,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成熟的经验。

  问题在于自由市场和垄断,在互联网冲击下,监管部门到底选择哪个?

(晓航 综合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