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12月07日10:25 长江商报

分享

  46万考生弃考 年轻人“看淡”国考背后

  长江商报消息 曾经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福利“暗补”不再,总理倡导“双创”影响年轻人就业观

  □本报记者 刘迅

  备受关注的2016年“国考”笔试刚刚落下帷幕,而有关“弃考”“国考降温”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事实上,公务员考试大规模“弃考”早已有迹可循。长江商报记者调查统计发现,2012年“国考”37万人弃考,2013年逾38万人弃考,2014年逾40万人,2015年50余万人。2016年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139.5万人中,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过46万人弃考,直接导致考录比从报名阶段的50:1降至33:1,成为“机会最大的一年”。

  连续几年大规模“弃考”的出现,背后有何原因?是否又意味着公务员考试“降温潮”的到来?长江商报记者连日来通过走访大量弃考的90后一族,了解了他们弃考的真正原因,其中有的是为了外企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的是因为看淡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一言以蔽之,曾经令人艳羡的公务员身份,已逐渐被年轻人们理性看待。

  为到外企弃考 90后看淡国考

  长江商报记者从国家人社部网站了解到,尽管2016年国考招录2.7万余人,增幅达25%,但报考人数并未“水涨船高”。其中,报名通过审核的人中,确认参加笔试并缴费的人数为106.9万人,而实际参考人数近93万人,参考率约为86.9%,从这组数据来看,有14万人是在“最后阶段”放弃考试。

  这已经不是国考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弃考”现象。根据华图教育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国考数据显示:2012年国考,133万人报名,最终37万人弃考;2013年国考,150万人报名,只有111.7万人参加考试,弃考人数逾38万人;2014年国考,报名人数达152万人,实际参考人数为111.9万人,弃考人数逾40万人;而2015年国考,共有近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只有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

  22岁的婷婷(化名)今年本科毕业,见同学都在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她也一起报名。婷婷说,10月她报考了国家税务局相关职位,顺利通过审核,缴纳了报名费90元。

  婷婷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她一边复习备考一边在外找工作。今年11月,她收到一家外企的录取通知,月薪6000元。婷婷犹豫再三,觉得找份工作不容易,再加上之前找工作分散了精力,没有做好考试的准备,于是决定去公司上班,成为国考“弃考族”中的一员。

  相比婷婷的深思熟虑,考生小宋的理由“更任性”。他在湖北省鄂州市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因为一直梦想穿上警服,今年报考了武汉铁路公安局相关职位。考前一周,他在网上预订房间,没想到考点周边的酒店早就“一抢而空”,还有空房的酒店最近的距离考点也有4公里。“坐车要半个多小时,万一堵车,耗时更久。”小宋一烦心,想着自己不一定能考得上,还这么花钱折腾,干脆不考了,准备明年再考。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考生中90后为主力军,这部分人群对待考试心态更随意,很多是抱着“试试看”“随大流”的心态,考不考无所谓,大不了明年再来。理由更是简直五花八门:考前综合征;觉得竞争太激烈,自己没戏;事先没复习,还不如不考;对当公务员突然没有兴趣了;睡懒觉没起床;考点太远……观察人士认为,这是预先失败心理和投机主义的表现,反映了以功利目标为出发点的工具理性思维主导了一部分青年人的思想,也说明了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伪理性”心态。

  公务员从“劣汰”转向“择优”

  招录人数增加,报名人数减少,竞争比例下降,历年来都出现大规模弃考……不少人在纳闷,是否公务员考试“降温潮”到来?

  12月3日,华图教育湖北分校副校长史学庆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评价公务员考试“降温”为时尚早。今年国考“门槛”比往年都要高,首次明确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这一条件“卡住”一大批人群。且今年整体报名人数并未大幅下降,说明社会对公务员的热情不减。

  另外,从审核通过的数字来看,国考报名门槛正在抬高,说明对报考人数范围有所调整。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6年国考199万人报名考试,但通过审核的是139.5万人。和前两年平均150万的过审人数相比,这一数字是近3年来最低的,减少了10万人左右。

  “一般来说,每年国考弃考人数约35万至40万人左右。”史学庆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不管哪一场考试,弃考率是一定存在的。他认为,国考每年弃考比例保持在15%左右是合理的。但因今年通过审核人数的这个“分母”比原来小,所以弃考率比往年略高。

  史学庆认为,这一数字背后,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上的引导——希望考生理性报考,在选拔人才上正逐渐从过去的“劣汰”向“择优”做转变。

  他解释,过去国考选拔人才侧重选择更适合招考岗位的人才,现在则更倾向选择匹配的优秀人才。长江商报记者在招考指南上看到,尤其是中央、省部级职位,因岗位承担需要,对考生能力做出了更多要求,如 “党员”、“硕士、博士”,这些前些年并未多做要求的条件,现在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岗位的报考条件里;面试也从“结构化面试”越来越趋向于“无领导小组讨论”,对应试人员的着装、形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另外,大部分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岗位都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行政机构的岗位大多数都有应届生或者“三支一扶”等特殊要求。在史学庆看来,这是为基层有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开辟职业发展通道,是一个“择优”导向。

  史学庆认为,我国当前还处在一个新旧变化的过渡阶段,今后是否会延续这种趋势还很难判断,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报考公务员的因素较多、较为复杂。

  随着反腐的深入,以及养老金并轨制度的实施,国家对公务员管理的逐步完善,曾经在公务员系统中确实存在的各种“暗补”已被取消,公务员福利待遇完全公开。加之媒体对公务员离职潮和薪资的报道和探讨,都在“修正”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看法和期待。在公务员“金饭碗”的光环逐渐褪去的同时,社会对考取公务员的态度渐趋理性。同时,史学庆也提出建议,大规模弃考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应该纳入考试“诚信档案”,对其进行约束。

  “双创”提供更多就业机遇

  国考之难,在于竞争激烈。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从考录比的角度来看,国考在2010、2011年度的招考中出现过一个极值,2010年的考录比为59.7:1,2011年为59.1:1,即平均大约60人竞争一个岗位,无论中央机关还是各省机关的公务员招考中,都是历史上考录比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时期。

  而根据之前的数据:2009年考录比为57:1,之后的2012、2013年均为53.5:1,随后2014年考录比回落到50.7:1,2015年回落到50以内,2016年又进一步降低到40以内,即33:1,这也是8年以来的最低值。

  国考百里挑一的激烈程度常令考生心生畏惧。然而,考录比的逐年降低,意味着从过去“万人过独木桥”争夺一个岗位,到现在渐趋理性。这也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就业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过去 “金饭碗”、“铁饭碗”的概念日渐淡化。

  湖北人事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互联网+”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创业创新激情被迅速点燃,民众创业创新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年轻人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再是对这种稳定的机关工作趋之若鹜。

  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认为,青睐或放弃国考,只要理由正当,本身并不值得担忧。最重要的是,社会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职业想象空间。

  “相比前几年的狂热,公务员回归为人民服务本质的观念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尚重生说,社会对“国考热”开始“冷思考”,逐渐将目光放在其他的就业选择上。这种趋于理性的思考对年轻人的就业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尚重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人才的素质越来越高,势必需要更大更专业的平台来发展,而公务员将演变成更加纯粹的服务性岗位。“互联网+”时代,给了年轻人创业的发酵机会,社会应鼓励年轻人开拓自己的职业想象空间,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青睐或放弃国考,只要理由正当,本身并不值得担忧。最重要的是,社会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职业想象空间。

  ——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

编辑:SN054

相关阅读

改善官场生态需要超常规用人

在有些领域,买官卖官较为普遍,甚至成为风气和“规则”。盖其原因,是用人决断者早就蜕化变质,长期把持一方,致整个系统生态恶化,甚至异化。如同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生长出来的粮食已经无法食用。怎么办?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土壤,并且要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

抓鸟坐牢与贪官刑期比合理吗

从大环境说,“掏鸟窝”这类涉及动物保护的案子,属于“法定犯”,犯罪构成依赖于专业的知识,往往超出普通人的“常识”范畴,普通人很难将“掏鸟窝”“逮蛤蟆”与刑事犯罪挂钩。这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科普、普法,甚至追问刑法量刑的合理性。板子不应全打在媒体身上。

取消一二三本划分应大胆前行

融合批次,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下,学校能不能吸引优质生源,就要靠自身的办学实力了。那些投入精力认真办学的学校会受到欢迎,反之,就是“传统一本”校,办学缺乏新的追求,也会持续下滑。

中国教育根本问题出在哪儿?

读过《知识分子》文章的读者,可能会知道我们在努力倡导——人生不仅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还应该有第四种生活:智识生活。今天我想从智识生活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

  • 刘洪:学学普京如何死磕土耳其
  • 不能让999游离于急救规范之外
  • 周海滨:金庸父亲查枢卿被枪决内幕
  • 为什么说马尔克斯拯救了短篇文学?
  • 评张楚演唱会:魔岩三杰让人唏嘘
  • 卢悦:盘点感情中不得不知的残酷真相
  • 走进外婆的澎湖湾:海洋牧场的流淌时光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