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恶化的官场生态需要超常规用人

2015年12月06日17:38  新闻专栏  作者:公方彬  
改善官场生态需要超常规用人 改善官场生态需要超常规用人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公方彬

  毋庸讳言,在有些领域,买官卖官较为普遍,甚至成为风气和“规则”。盖其原因,是用人决断者早就蜕化变质,长期把持一方,致整个系统生态恶化,甚至异化。如同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表面看没有多大问题,切入本质后便发现,这里生长出来的粮食已经无法食用。怎么办?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土壤,并且要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因为一盆净水可以容纳一小杯污水,而一盆污水不会因一杯清水而改善,因此,必须引入清流。清朝时,当乾隆继任大位后,所见官员大都涉腐,最终他接受了“开科取仕,引进清流”的建议,官场生态因此有所改善。

  但是,考虑到有些重灾区往往属于特殊部门或领域,比如专业性、垄断性的,等等,这就决定了很难从外部引入新鲜血液,必须打破常规,突破现行体制机制限制,拓宽人才使用空间,比如重新启用逆淘汰出局者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因应之策。

  即使从选人用人制度角度分析,打破某些固化的做法也是必要的——不管是基于应急之需,还是制度创新。因为当一种选人用人模式长期不改变,必然趋向僵化。过去的选人用人制度基本能够满足客观需要,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制约因素在增长,原来的选人用人机制的软肋就越来越突出。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有打胜仗这一刚性检验标准,而单一体制下,社会关系简单,人际关系单纯,人才的能力及素质特征明显,线条清晰。但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变,体制大变化、职业大分工、人才多样性,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固守规则,只能把大批优秀人才排除在体制外,或抑制于体制内。更大的问题在于,在一个狭窄空间选拔人才,不仅会造成社会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强化权力寻租,也就是买官卖官。为什么一些单位反复出现“带病提拔”现象?就是因为选人用人范围狭窄,特殊情况下甚至选无可选、用无可用,又不得不选、不得不用。

  放眼世界上一些体制机制灵活的国家,一些做法就颇富启示意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其秘诀在于拥有优良人才的选拔机制。他们做到了不拘一格,且十分灵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吸纳党内,尔后委以重任。这些人社会形象好,富于号召力,每选入一个,必影响一片,与此同时又及时淘汰不合格者,从而保证了党员人数不多,但影响力很大,执政基础扎实。反观我们,看似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内,但真正涉及到各级核心领导群体,则是在一个较为独立和封闭的系统内运行,可选择的人并不多。所以,盘活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化选人用人机制,以有效措施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和空间是关键。

  这方面,一些历史经验也值得借鉴。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做法自不必说,“文革”结束后的一些做法就具有启示意义。当时我们党面临干部老化与深陷帮派体系的人众多,短期内仅靠旧有的选人空间无法实现更新,于是邓小平下决心超常规用人,包括在教师中选拔一批人走上领导岗位。这个方式虽然被实践证明利弊得失参半,但却满足了一时之需。今天,我们未必不存在这样的困境,特别是在一些领域,因为个别贪官把持用人权日久,迫使一些人不得不走“潜规则”之路。

  现阶段优化选人用人的路径和对策

  第一,要以有力措施选用好四种人才。一是选用好逆淘汰出局者和被潜规则“冷藏”者。这属于应急之策,但也可以发展完善为制度性措施。这一对策不仅满足特殊阶段的人才需要,更能产生价值导向的作用,即让保持道德形象者出主流仍能回主流。西方官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因道义责任而辞职?未必因为道德高尚,很大程度上社会评价机制使然,因为保持了道义形象就保住了下一场竞争的入场券。我们为什么没有几人主动引咎辞职?因为不管何因,出局后再无入局之可能。所以,打破出局与入局的壁垒,对于改善官场生态和价值取向大有裨益。

  二是把体制外的成功人士、优秀分子纳入体制内。这属于用人制度上的突破,也应当是必要选择。因为较其他领域,我们的党政官员的选拔范围更狭窄,一般只能在党政系统内进行选拔。难以突破这个限制,将体制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较高的领导岗位上来,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观念。所以,在当下用人之际,确有必要更新观念,打破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壁垒,将经济、文化等领域卓有影响的优秀分子,包括海外华人、外籍人士吸收进来。这其实也是维护党执政之举,从政治或执政的角度考量,这类优秀人才若反体制会比一般群众的力量大得多。

  三是起用一批尚未被“潜规则”污染的优秀人才。这属于制度完善、渠道畅通前的权益之计。由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没有哪个领域绝对纯净,但相比较而言,尚未掌握实权或资源分配权力很少的领域,总体涉腐较浅。所以,从国家智囊体系或大学的专家教授中选拔一批人,直接充实于领导岗位,或许是一股清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即无“从政经验”。其实,无“从政经验” 原本就是一个错误命题,所谓“不会当官”是建立于潜规则盛行的环境和语境之下;当规则清楚时,从政能力还是要看智慧。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专家教授及各色人等都可以入阁,甚至当总统、首相?就是因为制度完善之后,耍手腕便失去了市场,人人都得依法办事。我党的执政也要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

  第二,要努力把人大政协打造成官员成长的舞台和路径,以此改变小范围选领导干部的弊病。这是治本之策,因为“两个固化”即“后备军”制度及重要岗位与非重要岗位不流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优秀官员的脱颖而出。前者讲的主要是以往“圈定一部分人”,进行特殊关照和培养,作为“接班人”的领导干部选拔模式;后者指党政系统主要官员,特别是各层级要职多产生于几个重要部门。过早圈定一部分人其实并不利于人才成长,中国历代王朝的储君模式都导致谨慎有余,创新不足;而小范围产生或“近亲繁殖”不利于竞争,甚至容易形成势力范围和利益集团,客观上会排斥更多优秀人才的进入。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两步走:先让官声好、民众认可度高、已经转入二线的官员回归一线。目前其实已经在这样做,但应扩大范围;此后实行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将突破口放在人大政协这一政治舞台,逐步将其打造成官员孵化器,让各种人才到这里来表现,参与竞争,最终实现优选。

  第三,要把体制改革与淘汰高级别涉贪官员结合起来,以“拆庙撵方丈”方式实现高级官员群体优化。政治权力运行不能搞理想主义,很多情况下是力量博弈的结果,这就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段。比如对那些身居要职、已经失去道义形象、但囿于各种制约因素无法让其去职者,可考虑借国家和军队体制改革淘汰之。简单讲,就是将体制改革与淘汰高级别官员结合起来,搞“拆庙撵方丈”,待时期成熟再重建庙宇。这种做法看似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尤其积弊甚深的领域,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原标题:超常规用人为官场引入“清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用人 人才 体制 官场生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