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允许“隐私换便捷”?丧失安全将成“饮鸩止渴”
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隐私被侵犯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问题”内化为个体的默认潜规,将此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
文 |盘和林
Facebook数据丑闻未平,李彦宏又把这一话题“接龙”到了中国。3月26日,其公开演说称,“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引起广泛争议。
事实上,这一观点本质是把公众隐私权置于商业化等价交换原则之下,即以隐私权让位于便捷性。
不可否认,数据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无论新闻推送,还是阅读喜好,甚至订购外卖,服务商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呈现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你想要的。
然而,这种看似的“便利”却使得数据营运商不规范的授权渐被“合理地忽略”。如今,无论手机厂商还是app开发商,使用第一步便是授权,即用户愿意将隐私供给后台。随着这一操作的普遍化,使得“授权”——本供商家与用户达成协议的初衷被内化,甚至成了使用软件的“必备条件”。这便是所谓用户“没那么敏感”的首要前提。
更进一步,若以商品市场等价交换的视角审视,公众隐私权与便捷性是一次等价交换吗?隐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其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具有天然不对称性,作为一种信息型的商品,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厂商在获取授权后,你的隐私便不再是隐私,即便撤销授权,相关数据也已难收回。这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将公众的隐私安全摆在首位的原因。
Facebook也遭遇同样问题。剑桥分析,打着学术旗号收集数据,但却“顺便”坑了可怜的Facebook,后者在突然间就接到了2万亿美元罚款并受到公众谴责,这个时代,数据是个人无比珍贵的财产,Facebook泄露事件不仅影响到了受众个人生活,更影响到美国大选。倘若“便利”换来的是不理想的总统,这种事情民众真的愿意接受吗?
诚然,互联网公司需要数据,但在数据保护上的工作真的做到位了吗?接到骚扰电话或骚扰短信已不新鲜,甚至一些关键信息也被暴露,在公众愤怒找寻数据泄露源头之时,却被贴上了“对隐私不敏感”的标签。
此前,运营商明码标价用户手机号码,通过出卖用户、收集信息来赚取非法收入,国内相比国外确实在维权意识上有一定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隐私换取便利”的合理性。
相反,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被侵犯隐私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泄露”内化为个体默认潜规,甚至将隐私权的“被出让”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看来,强化隐私安全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正如扎克伯格在道歉信中所说“我们有保护你的信息的责任。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拥有”,中国用户并非对隐私不敏感,而是缺乏对隐私和便利价值的衡量,不是在隐私问题上更加开放,而是在长时间地被代表与捆绑式授权下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至此,没有隐私安全的便捷性,只能是互联网“饮鸩止渴”。
□盘和林(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冰岛宣布外交抵制2018俄世界杯
- 【 军事 】 武统台湾咋打?我中将:6种战法3天拿下
- 【 财经 】 中美贸易逆差从何来?美国真吃亏了吗...
- 【 体育 】 C罗连夺葡萄牙足球先生 穆帅亦获奖
- 【 娱乐 】 蒋勤勤晒孕肚照 腹部高高隆起四肢纤细
- 【 科技 】 孙宏斌:投资乐视已失败 背不起这个锅
- 【 教育 】 减负时代孩子如何获取真正优质教育?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