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志: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谈中法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13:29 《人物》杂志 | |
希拉克和吴建民夫妇在一起 (文/迟耿杰)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 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 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2003年7月任满回国。法国总统希拉克为表彰吴建民大使“为促进法中友好关系和法国人了解中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亲自向他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 《人物》: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4年1月26日至29日期间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世界报》载文称,法国政府对胡锦涛主席的来访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很高的接待规格,这在法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请问,您怎样看待希拉克总统的“罕见”行为? 吴建民:这次胡锦涛主席访法,法国总统希拉克夫妇一同去机场迎接,这样的礼宾安排在法国历史上的确是很少有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外交活动中礼宾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从法国政府这次礼宾的安排就可以看到,他们多么重视这次访问。一般而言,如果有国家元首去法国访问,都是总统一个人到机场迎接,双方举行一次会谈,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而这次胡主席一到法国,希拉克总统当天就举行小范围会谈,第二天举行大组会谈,包括记者招待会和签字仪式,晚上举行国宴,参加宴会的法国政府官员很多,他们如此整齐地亮相是很少见的。然后,希拉克总统夫妇请胡主席夫妇在埃菲尔铁塔上吃饭,非常浪漫,他们谈的时间很长。希拉克总统还亲自陪胡主席观看了“孔子展”。你看,他们之间谈了两次话,吃了两顿饭,看了一次展览,总共接触了五次,比接待一般的国家领导人的规格高多了。这种礼宾安排就反映了一种意愿,表明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国,希望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的关系。 《人物》:对于胡主席的访法,有很多评价,比如“开启中法伙伴关系新篇章的机会”(希拉克总统语),两国外交伙伴关系的改善将自1997年以来“再度现实化”,而您曾经说过“法国人在重新认识中国”,那么,这个重新认识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吴建民: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都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而这个相互了解并不总是很客观的,达到相互了解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法国重新认识中国,有这么几个过程:从1989年开始,当时法国舆论压倒性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快不行了,改革要完蛋了,内战要爆发了,讲了很多过头的话。在这种背景下,1992年法国还向台湾出售飞机和护卫舰等军事武器,他们的心态是你们不行了,那我就捞一笔吧。后来他们看到中国的发展,觉得我们不会垮,他们又来修复同我们的关系。于是,1994年中法两国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法国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不武装台湾、不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是中法关系修复阶段。1994年以后,中法关系继续发展,法国发现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垮,还非常有活力,政局也是稳定的。更让他们惊讶的是,1997年7月2日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冲得“龙”啊、“虎”啊一塌糊涂,全世界都估计人民币要贬值,结果没有贬值,人民币挺住了。我现在去法国,他们的领导人还感谢中国政府负责任,对我说中国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这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就深化了。再往前走,法国人就思考了,当初他们对我们的体制是骂得很厉害的,可是私下里,有些人慢慢觉得这个体制现在非但没有完蛋还蛮出成果的。再一个,就是对中国领导人的看法变化了,他们认为和别国领导人相比,中国的领导人更多考虑的是国家的未来,而西方的领导人考虑的是下次能否继续当选,这是他们的新认识。最近一两年又听到一种说法,就是把中国和前苏联比较。他们觉得你们中国人聪明,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在各条战线有条不紊地展开着,成果巨大;而苏联搞政治改革,共产党垮了,苏联政府解体了,权力真空由黑社会填补,政局动荡很长时间,直到普京上台后才好一些,这个过程中受苦的是老百姓。两个国家比较一看,中国政府真是高明很多。 从这几个过程来看,法国人正在重新认识中国,所以两国关系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人物》:您曾经说过,“人是有感情的,而外交离不开人”。在您任法国大使期间,同希拉克总统有过多次接触,您能不能谈谈对希拉克总统的印象。我看过一些文章,说总统先生非常热爱中国文物,尤其是中国的青铜器,您能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总统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故事吗? 吴建民:希拉克总统从小就喜欢亚洲艺术,他告诉我说上中学的时候曾经逃学去看亚洲艺术博物馆,年轻的时候他访问中国,曾经到上海去听马承源先生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讲座。从那时起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如果马承源去法国,只要希拉克总统有时间,就会接见他,倘若是某个部长或者副部长去,希拉克不一定接见,这就是希拉克的特点。 1998年,我任驻法大使不久,法国总统的外事顾问告诉我,说前不久欧盟开首脑会议的时候,在场的记者看到希拉克埋头在纸上一个劲地写东西,写完后,就跟他招手,说把这个拿过去对一对。写什么呢?原来纸上写的是中国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他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在默写中国哪个朝代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个连一般中国人都不一定记得住。希拉克总统跟我讲,他每天睡觉之前要看几页和中国文化有关的书。他平时非常忙,预约见他的人要排大队等候。但是如果巴黎举行中国文物展览或者中国文化展览,我请他去,他一定去,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看得津津有味。 2002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首脑会议,会议有时比较冗长,希拉克捂着脑袋趴在桌子上看什么东西,记者就把摄像机的镜头移到他的上方,结果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介绍中国青铜器的杂志,这幅照片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 希拉克总统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这使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很深,他对我讲过,“世界都了解欧洲的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贡献很大。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公正的”。他要把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扭转过来,要让法国和欧洲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对两国的文化交流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人物》:法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40年来,中法两国领导人始终对中法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1997年5月,希拉克访华时与江泽民主席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宣布中法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法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4月,当中国“非典”疫情使一些外国领导人推迟访华的时候,法国总理拉法兰却如期访问北京,表达了法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友谊和支持。5月“非典”疫情尚未过去,法国主办的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又力排异议,盛情邀请中国运动员参赛。为什么法国对中国会如此“偏爱”? 吴建民:三个原因:一,法国人敢为天下先,这是法兰西民族非常宝贵的品质。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最早在法国爆发;第一个尝试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是法国;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世界上最彻底的;政治上左中右谁发明的?法国人。法国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大国;在人权大会上倡导对中国不要对抗要对话,法国是第一个;现在要解除对华的军售禁令,也是法国带头的。二,两国在文化上都相互欣赏,中国人很喜欢法国文化,你看江泽民同志讲起法国文化从大仲马、小仲马到《茶花女》、《基督山伯爵》再到《悲惨世界》滔滔不绝。比如两国的饮食,大家都知道最好的西餐在法国,法国为此非常自豪,在世界和法餐齐名的就是中餐,两国人民都喜欢享受美食,热爱生活,这也是文化相通的一部分啊。三,在“非典”时期,很多领导人推迟访华时间,国内很希望法国总理如期来华,我去找法国人联系,他们的答复很明确,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支持法国,现在中国有困难,法国也要支持中国。拉法兰总理来华的时候,我去机场接他,把他送到饭店,在进电梯的时候,他偷偷告诉我:“我来中国,总统非常羡慕我。” 《人物》:尽管普通法国人对中国的历史知晓不多,但他们普遍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2003年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期间,从政界到民间,对“‘三星堆’文物展”和“孔子文化展”特别青睐。中法两国文化有种天然契合性。其实在政治、经济上两国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吧? 吴建民:是的。文化上中法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我国的历史比法国长一些。法国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常担忧,他们很担忧全球的单一化,都是麦当劳,都是薯片,都是好莱坞大片了。他们主张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的文化都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他们同中国有共同之处,所以,他们喜欢和中国交流。我们讲世界多样性,他们说文化多样性,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经济上中法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恰恰是法国经济的长处,能源、交通、农业、环保,都是法国的长处。 去年3月20日,美国攻打伊拉克,法国坚决反对,中国也不赞成。大家就想这个世界该如何管理啊?是单边主义,一个国家说了算,还是要大家参与?这时法国和中国的立场就是一样的了。现在讲多极化,其实就是大家参与,就是国际关系也要民主。这是中法在政治上的一大共同立场。 所以综上所述,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用胡锦涛主席去年6月1日对希拉克总统讲的一句最恰如其分的话来表达就是:“中法建交39年,现在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人物》: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3年中法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9%。法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法国确立到2010年仍然保持占国际贸易5.2%的份额,出口额达到5500亿欧元的奋斗目标,中国则为法国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产品市场。所以,国外有不少舆论称,希拉克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出于经济原因。 吴建民:要全面地看。我不大同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太庸俗。1999年中国在巴黎举行“中国文化周”,原来的思想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李岚清同志听过以后说,文化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经济,不要以为搞一次演出就能出什么经济成果。其实在我们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靠唱一台戏把人聚集起来,然后人们谈生意,签合同,好像还能有些作用。再往下去恐怕这种思路就不行了。所以文化就是文化,文化能促使人和人、国家和国家之间加深相互了解,了解以后许多事就好做了,合作的基础是了解。 《人物》:法国企业界如何看待中法之间的关系呢? 吴建民:法国的企业界比较看好中国。法国水泥商就跟我说:“全世界生产的水泥中国的使用量大约是30%-40%,我作为一个水泥商能不去中国吗?况且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在持续着,一定要去。”“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有五十多家,很快要做到一百家,它的经营理念很好,入乡随俗,很人性化,它的老总就说对中国的前景十分看好。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时候,“家乐福”挑头搞了一个“巴黎企业声援上海申办世博会俱乐部”,很多大企业全来了,他们很看好上海,觉得上海很有活力,是21世纪的城市。法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安盛的老板跟我讲:“我们重视中国,不仅是重视中国的市场,而且看好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国的国家前景看好,五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国人聪明啊!” 《人物》:报道中国时,西方传媒普遍存在“傲慢与偏见”的通病,您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经常受邀去法国参议院,甚至到外省作演讲,连午餐会、报告会、辩论会这样的机会也不放过。借助这些机会您在试图说服法国人改变对中国的某些偏见。您也非常重视与当地媒体接触,而且也曾在不少正式场合对法国传媒给予过驳斥。外国的媒体对您的印象特别深刻,他们怎么评价您的? 吴建民:他们用的都是好词(笑),“有文化、杰出、法文讲得很好、能够和大家交流、能够把中国的事情讲清楚”。我一年大约接受媒体采访50次,我一般不拒绝媒体的访问,我可以去电视台跟别人面对面辩论,我可以应付5个记者围在我的身边进行轮番采访。他们的问题各种各样,我要动脑子怎么样回答才有道理,我一直喜欢讲那句话,“无理寸步难行,有理走遍天下”。 《人物》: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希拉克总统亲自向您颁授代表法国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而在去年12月国际展览局第134次全体大会上,您当选为新一任展览局主席,您认为自己达到外交生涯的巅峰了吗?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吴建民:荣誉勋位是全法的最高表彰奖,1802年拿破仑任首席执政时创立的,用以表彰做出杰出贡献的法国和外国的军人和平民,奖授给“活着的精英”。该荣誉勋位团共分五级,大骑士勋章属于第二显位级,仅次于法国总统授予外国元首的十字勋章。 巅峰很难说(笑),只能说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我目前在做的,我是不是达到巅峰需要将来用历史来评说。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当好国际展览局主席,我不想让别人说这个主席和以前的主席没有什么不同。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当选展览局主席,总要有些中国人的特色吧。 另外,就是让外交学院更进一步地发展。外交学院可是金字招牌,我希望它能在我手上发展起来。中国太需要外交人才、需要了解世界的人才了。现在中国人还不真正了解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世界,懂得如何跟别人交流,那么,中国将会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任总统,从戴高乐、蓬皮杜,到德斯坦、密特朗,都有着剪不断的中国情结。尤其是现任总统希拉克,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可以说已到了痴迷的程度:除了对中国的历史、诗词和书法颇有研究之外,希拉克对中国考古尤其热爱,对青铜器更是情有独钟,而且已能就此和我国的顶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全文] 在法兰西,你对任何一位法国人提起“Francois Cheng”,对方都会以敬佩的口吻告诉你: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个了不起的人![全文] 在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赵无极是一个写在现代艺术史册上的名字,他的绘画作品运用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技法,抒发了飘逸玄妙的东方心性,其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使之成为闻名当代世界画坛的抽象派绘画大师。[全文] 在2002年夏,朱德群在吴冠中的陪同下,亲身感受了中国上海充满朝气的全新景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上海的繁荣和兴旺,给朱德群带来了无比的自豪 与喜悦。他在对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欣然接受了来自申城的邀约——为庆贺上海大剧院的“五岁生日”创作一幅油画巨作。他说:“我早就有为祖国留一幅画的想法,它可以表达我的心意,我把它送给大剧院,更送给我的祖国。”[全文]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