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白先勇:与《牡丹亭》一起青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12:47 新民周刊


白先勇在上海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大陆首演,杜丽娘的扮相博得满堂彩


  撰稿/李宗陶(记者)

  掌声雷动。苏州大学存菊堂内,1200多名观众统统站了起来。舞台上,杜丽娘盈盈施礼,身旁是挺拔倜傥的柳梦梅。春香、判官、石道姑和众花神簇拥其后,谢幕欲罢不能。

  掌声再次雷动。汪世瑜和张继青携手登台,最后走出了白先勇。一袭改良的酱绿色
中式绸衫,从台北穿到香港,然后上海,终至苏州。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放在姑苏城内高校中,白先勇自有用心。

  这是6月11日晚上10点,上本九折在绵延三小时的笛声、锣声、箫声中终了。大戏还将上演两天。没有票,不时从窗口跳进来(有男生援手接应)站着看戏的女生或许继续身轻如燕。在这个朴素的剧场里,没有中央空调,只有头顶上悠悠转动的十几架吊扇和两旁的几台柜机。苏大的老教授夫妇头发花白、带着折扇,中年教师牵着年幼的儿女(他们竟也入戏,不哭不闹),更多的是大学生。在白先勇看来,400多年历史的昆曲在这样平民的、单纯的氛围里觅到知音,多么好。

  青春义工

  白先勇的昆曲年龄应该是20多岁,正值青春,否则怎会有如此热情20多年为之甘当义工,连回忆父亲白崇禧的书作也只写了五分之三便暂搁一边?

  下榻在上海老锦江北楼,白先勇不得清闲。以至于高血压的他,一张脸整天都是红扑扑的,当然一讲起昆曲便神采飞扬也是原因。先是与相关人士商谈让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上海事宜,然后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隆重推出他一眼相中,亲手打造的一对柳杜:苏昆“小兰花班”的沈丰英和俞玖林。

  那是2002年,白先勇在香港大、中学为昆曲作巡回讲演,当时从苏昆“小兰花班”借了4个青年演员配合临场示范,沈、俞就在其中。白先勇关照,“一定要美女俊男”,果然大受欢迎。演讲最末一天,尽管下雨,门票50港元一张,1500座依然座无虚席。青春如此动人,排演青春版《牡丹亭》的念头当即初成。

  沈丰英和俞玖林由此进入了白先勇的视线,他眼睛一亮:沈丰英一把莺啼脆嗓,且眼角生情;俞玖林扮相俊美、书生气浓。二十三四的年华,功底已有,神形初具,二人正是难得的两块璞玉。

  谁来琢玉呢?白先勇想到了原浙昆院长、“巾生魁首”汪世瑜和苏昆“旦角祭酒”张继青。汪世瑜此时已退休,淡居杭州山上;张继青也已66岁年纪,且关节炎令其不能下蹲。两人原都没打算再收弟子。

  白先勇于是亲自出马。汪、张二人应允下来,说,鞠个躬就行。白先勇说,不行,定要三拜九叩,恢复古礼。那日摆酒十桌,一膝跪下,汪世瑜和张继青拿出箱底真传,一年长驻苏州,手把手教授。直到一个身段摆定,一个水袖甩出,都不差分毫。

  这是白先勇第三次参加制作昆曲《牡丹亭》。第一次是1984年,由台湾大鹏剧社名演员徐露、高惠兰等74人在国父纪念馆演出的两折昆曲《闺塾》、《惊梦》。第二次是1992年,他力邀上昆当家名旦华文漪由美国到台北演出,两个半小时的简版,演到《回生》一折。

  白先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牡丹亭》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原作共有55折剧本、架构恢宏,词曲俱美,前两次上演,均只见一斑。于是,编写一出全貌呈现的《牡丹亭》成了他多年的梦想。

  主要演员确定后,一个功底深厚的编剧小组立即开始工作: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长华玮、台大中文研究所教授张淑香、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辛意云,都是研究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专家。白先勇说,55折压缩到27折,只删不改,汤氏的词不敢改。

  昆曲之美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后,梁辰鱼著《浣纱记》,用魏良辅等改良的昆山“水磨调”歌唱,成就了吕天成《曲品》中所谓“新传奇”剧种,从而奠立了“昆曲”。

  昆曲之美,概括说来,是文学和音乐之美。

  白先勇说过,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认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戏曲作品中,若要举一部词律并美、结构排场俱佳、集戏曲文学艺术之大成者,当推清人洪昇的《长生殿》。其他名著,元末高明《琵琶记》是宋元戏文过渡明代新戏文之枢纽,被称为“传奇之祖,孔尚任的《桃花扇》被誉为用故事之最胜者,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用臆说之最胜者。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此剧一出,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400多年来历演不辍,声名迈越前修,缘于其“旨趣”和“文采”,或者说,在于汤显祖展示了他的“情观”:至情。

  曾永义曾看到浙昆演员唱“袅晴丝”时,手中做缠绕丝线动作,而某次在东吴大学看学生唱到“迤逗的彩云偏”时,起舞翘首云天。他说,这是演员没弄明白“晴丝”是晴空飘曳的虫丝,而学生没弄明白“彩云”是女性乌黑的头发。他说,汤显祖学富五车、娴熟诸子百家,诗文歌赋、医卜杂著,戏曲文化既深,不免肆意挥洒。掌故用多了,难免晦涩;用意过深,难免流于曲折;字字经营,便欠明爽,这也是现代人用肢体语言误解其意的原因。基于这层意思的批评,清代大戏曲家李渔早在100多年前也发表过。

  至于音乐美,端坐在苏大存菊堂舞台前的乐队11日晚已作演绎。虽然缺乏环绕立体声等设备,但锣鼓声起,竹笛启韵且一路伴随,加之笙、阮、箫、琵琶、扬琴、古筝、编钟,乃至改良后加入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那种温婉、悠扬、百转千回的东方之韵让千余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听觉的洗礼。

  青春版的服装也“美得令人叹息”。美术总监兼服装设计王童是台湾知名导演,也是出色的服装设计师(曾以《策马入林》获金马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他执导的《无言的山丘》、《稻草人》等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奖),青春版200多套衣服全出自他的手笔。他在所有色彩中都加入了柔柔的灰,刷淡了传统戏服的浓艳,干净又清新。所以,当杜丽娘以一套套乳黄、粉红、粉蓝、水绿出场,而柳梦梅在转身之间露出白衫一角的红梅苏绣时,观众席上总会响起“啧啧”的惊叹之声。

  舞台上的景片中多有书法,一幅幅飞扬的柳体颇为写意,它们出自台湾书法家董阳孜之手。据白先勇说,董的一个字在英国能卖到10万新台币,因为热爱昆曲,他也义务挥毫;剧中杜丽娘那幅写真,是台湾画家奚淞绘制的粉彩美人图,他也是铁杆昆迷,未收分文。还有灯光设计林克华、舞蹈身段设计吴素君、戏剧指导台湾成功大学汪其楣教授,都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义工。白先勇说,青春版集合了许多文化人的智慧,是求美的结晶。

  虽是“青春”,但在戏的处理上,传字辈雅淡含蓄的风范得以延续。汪世瑜说,譬如上本中《惊梦》一折,即使唱到“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这样露骨的曲文,也是一带而过,巧妙地通过缠绵的舞蹈动作来表达(香港著名昆曲专家古兆申认为,纽约版的《牡丹亭》唱到此处,出现了柳梦梅替杜丽娘除衫的直白动作,太过不雅)。当晚舞台上,柳杜二人相视互转,水袖相搭厮磨,加上众花神群舞烘托,确实美极。

  昆曲人生

  1947年,9岁的白先勇在上海读小学,随家人去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和俞振飞合演的昆曲。他至今记得那四天的戏码是:《思凡》、《刺虎》、《断桥》和《游园·惊梦》。

  白先勇告诉记者,梅兰芳一向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那次俞梅的珠联璧合也是巧:那是抗战胜利第二年,梅兰芳封蓄须嗓后的第一次演出,美琪的一张戏票炒到一根金条的高价,却依然一票难求。梅兰芳之所以接受俞振飞的建议,以昆曲复出,一是皮黄戏调门高,他对自己的嗓子没有太大把握;二是没带自己的琴师。白先勇那天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以至于多年以后,只要这段笙箫管笛悠然扬起,他便会怦然心动。

  跟随父亲白崇禧去了台湾之后,白先勇只能在经典录音带和偶尔上演的传统折子戏中重温雅韵。赴美留学,白先勇在加州大学柏克莱(Berkeley)校区写下了小说《游园惊梦》,讲述一个昆曲名伶的一生故事。白先勇对这所名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66年,他的挚友王国祥在此读博士学位。那年夏天,白先勇从圣芭芭拉来柏克莱度假,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游园惊梦》。从东方学院二楼图书馆借来的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梅兰芳的剧照就摊开在桌上,橘黄色的胶木唱片在缓缓转动、沙沙作响,到处是昆曲的芬芳。青年白先勇下笔如飞,写他魂牵梦萦的昆腔,以及情感。

  1982年,白先勇将小说《游园惊梦》改编成舞台剧,与新象文教基金会联手制作。新象行政总监许博允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这戏由卢燕、胡锦、归亚蕾、刘德凯等名角担纲,其中就有一些昆曲的成分。在台北首演前一个月,戏票抢购一空。演出大获成功,连演12场后又加演了两场。白先勇从此一头栽倒在昆曲里,不止独自沉醉,更致力于推广,宛如一个昆曲传道士。

  在新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樊曼侬的记忆里,20多年来,白先勇自己作,也看别人制作的《牡丹亭》。哪里有演,白先勇和樊曼侬就往哪里飞,《牡丹亭》几乎贯串了二人20多年来的旅程。

  在白先勇人生之路上留下深情记忆的,除了昆曲,还有挚友王国祥。当记者静静展示二人当年合影时,白先勇的脸愈发绯红:“啊,他当年也喜欢的,我们一道去听戏。”今日为昆曲痴,为昆曲忙,“他一定是支持的”。正如《牡丹亭》中唱道:

  “牡丹亭上三生路 一往情深逾生死。”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