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纯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书写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6 11:04 京华时报 | ||||||||||||||
作者:江川澜 星期五偶然想到,写作者应该有意避开某些主题,比如残酷、暴力、激越之类。像戴厚英,写了《脑裂》这样的书,结果自己惨死于歹徒手中;比如唐敏,写了《女孩子的花》,说自己梦中的女孩永远不会来了,也不幸成了谶语。带着这样的想法打开电脑,一下就看到张纯如自杀的消息。 第一次看到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是在仙台的丸善书店。她写此书时29岁,我当时赞叹,如此年轻就选择了这么沉重的话题。没有良知、责任、过人的勇气和才能,是无法胜任的。还记得曾经在国外报纸上看到一张她的照片,她在日本演讲,长发有点凌乱,台下有日本人试图冲过去阻止她,她那年三十岁左右吧,这种混乱的场面让她有种惊惶与愤怒的美丽。一个女人就是如此孤独地抵挡历史和现实的谎言。 后来看到她的另一篇文章,谈到她为《南京大屠杀》收集资料时,搜寻到当时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教务主任明妮.魏特林的日记。魏特林用日记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并力所能及地拯救了成千上万女性的生命。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也使得魏特琳的精神与肉体受到了创伤。南京大屠杀结束后不久,魏特琳的精神彻底崩溃,不得不回到美国接受精神治疗。1940年10月20日,魏特琳写信告诉她的朋友,“……不管我多么努力不再去想别的事,但是,我的精神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打开公寓厨房的煤气开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魏特琳的去世是一名英雄之死,“我们认为,像在战场上倒下去的士兵一样,魏特琳女士也是在战争中牺牲的。” 张纯如曾为这位战争中寂寂无名的英雄呼喊:“为什么魏特琳的精神没有成为全世界所共有的遗产?在历史中如果谁能为自己留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此人一定就是魏特琳。” 张纯如同样如此。一个作家,一个历史学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书写,为我们的历史留下一份真实有力的记录和证词,她同样在历史中为自己留下了一席之地。 我注意到张纯如的一个生活细节:2002年8月,她的儿子降生。
(编辑: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