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从联共抗日到联日反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4 15:14 炎黄春秋 | ||||||||
作者:陈应谦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月,红军东渡抗日。阎锡山任命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为总指挥,把晋绥军所有七个师的兵力编为四个纵队,沿黄河一线设防阻击。在第一阶段战斗中, 但蒋介石的军队仍赖在山西不走,企图趁机削弱阎锡山的势力,并进而待机把阎挤出山西。这时,对阎锡山最大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威胁,莫过于蒋介石在山西的驻军了。 拿阎锡山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一颗也不能踩破”。所谓“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就是说和走钢丝绳一样,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所谓“哪一颗也不能踩破”,就是说他哪一方也惹不起,哪一方也要反对,但又对哪一方也得应付一下,搞点关系。他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不得不与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进行一定限度的合作和采用一些共产党的口号。为了争取得到共产党的支持,阎锡山曾表示说,只要红军能撤回陕北,他就要使蒋介石的中央军离开山西。他答应共产党可以派代表、带电台到太原谈判。阎认为只要他能打出“联共抗日”的招牌,取得共产党对他的支持,就既可以利用共产党的力量与威信,动员群众来对日作战,暂保他的全部财产,又可以逼迫蒋介石不敢对他的“内政”进行干涉。不过,他这时采取的策略,其实质却是:既要联共,又要在暗中防共、反共;既要抗日,又要在暗中和日、亲日;既怕蒋、拒蒋,又要依靠蒋。基于这种态度,阎锡山先于蒋介石提出了“守土抗战”、“牺牲救国”的口号,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在太原海子边(今儿童公园)召开万人大会,向公众宣布,“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正式成立,对全国震动很大,博得了各阶层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好评。 牺盟会成立后,虽然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号召力很强,报名参加的人也很多,但由于阎锡山的军政上层人物竭力反对,受到的阻力也很大,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 为了通过牺盟会发展自己的势力,阎锡山特请薄一波回晋。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下旬,薄奉中国共产党中央指示,从北平回到太原,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的名义,到牺盟会任常务秘书,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从此,牺盟会得到了大发展,统战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发展起来。
(编辑:独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