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克什米尔问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纷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01 10: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编者按: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中,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极为敏感的焦点所在。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就此发回了系列报道。 翻开世界政区图,人们可以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看到一块醒目 克什米尔主权纷争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根据英国当时提出的“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562个土邦的王公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以保持“独立”。当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宣布独立,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有3个土邦在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由于巴基斯坦其后在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两个土邦的争夺中失利,因而不能容忍印度在另一个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土邦继续得势,便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克什米尔从此成为印巴两国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的喜马拉雅南麓,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1946年,占领了克什米尔的英国殖民者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两地合二为一后,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从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 印巴分治时,巴方以土邦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为由,主张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而土邦王公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10月27日,印度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由此触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成立印巴委员会,并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和以公民投票来决定土邦归属的分阶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印巴双方对此均表示接受,并于1949年1月1日实现了停火。同年7月,两国签订《卡拉奇协定》,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土邦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克什米尔从此被分割成印控区和巴控区。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已实现停火的印巴两国在非军事化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是入侵者,应当全部撤军,印度方面的非军事化义务只是在巴方全部撤军后减少在克什米尔的驻军,然后再按照联合国决议组织公民投票;巴基斯坦则主张只有双方都撤出军队后,公民投票才能真正体现民意。 为增强对抗印度的力量,巴基斯坦于1954年9月加入以美国为首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一年后又参加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印度以巴基斯坦加入国际军事集团为借口,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再适用。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克什米尔问题更趋复杂。此后,印控克什米尔议会于1954年12月通过了“有限度加入印度”的决议;1956年11月,印控克什米尔制宪会议又通过了邦宪法,规定查谟和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 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执与对立于1965年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当年8月,双方正规军在停火线附近发生多次冲突,9月23日双方在联合国和美苏的斡旋下宣布停火。1971年11月至12月,印巴两国因孟加拉国独立问题爆发了第三次全面战争,至12月17日实际停火前,双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曾频繁交手。1972年,两国签署《西姆拉协议》,同意相互尊重双方在1971年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西姆拉协议》签署后,双方谈判时断时续,两国关系时阴时晴,但克什米尔问题再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1984年双方在实控线最北端的锡亚琴冰川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此后两国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战场上对峙。20年来,共有数千名士兵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但其中只有3%真正死于双方的炮火,而其余97%均死于高山上的酷寒和缺氧。多年来,印巴两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克什米尔就会发生武装冲突和交火事件,特别是自1989年印控克什米尔出现武装袭击活动以来,15年中已有大约4.5万人在各种暴力冲突中丧生。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原本是印巴分治的遗留问题,但随着此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印巴两国关系的起伏不定,这个问题又因掺入了涉及双方安全和政治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成为印巴关系中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症结。 (本报伊斯兰堡电)
(编辑: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