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人物往事:金榜题名--封建科举考试在中国的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0 14:25   燕赵都市报

  清代金榜

  “金榜题名”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对它的出处并不见得人人都清楚,见过金榜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着清朝100多幅金榜原件。

  金榜,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成绩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亲自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大印的,所以还有一个名称———皇榜。清代的金榜是分别用满、汉文书写的。

  中国封建社会奉行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而衡量一个人学识的依据就是科举考试。隋朝以来的1300多年里,这种开科取士制度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固定方式,也是读书人获取功名的惟一途径。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从此飞黄腾达,富贵荣华。

  然而,在金榜的后面,是无数莘莘学子艰难苦涩、悲悲喜喜的故事。

  科举之路

  科举考试好像一架伸向云端的阶梯,只能一级级往上爬。

  考童生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监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就称举人。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率在90%以上。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进士”。

  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殿试。殿试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亲拟试题和评判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试卷进呈皇帝御览。

  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得中头甲的披红挂彩,骑马街前亮相,何等风光!落榜的却面如死灰,脆弱的或昏倒在金榜之下,或一根麻绳上吊,从此永诀考场。也有乐极生悲的,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得中举人却又疯了。

  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书经》(《尚书》)、《易经》、《春秋》、《周礼》。

  这些都是流传了数千年的古籍,题目从这些书里出,以八股文的固定格式来写作,评判文章的优劣依据的又是一整套刻板僵死的标准。这样的考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千里,不可避免地会选出大量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庸才,而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和创造精神的人却被拒之于门外。

  像以《聊斋志异》蜚声中外文坛的蒲松龄,19岁开始童试,一直考到70岁,最终也没得到举人称号。

  道光年间的名臣曾国藩,虽中进士,殿试却名列三甲,属于末等,靠走后门才被选为翰林。以他后来的表现,至少算得上封建朝廷中最有才干和功绩的官员之一,远在许多状元、榜眼之上,这岂不是科举考试的自我讽刺。

  白发童生

  科举制度不仅埋没人才,而且让万千知识分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

  在清代,白发童生、寿星举人比比皆是,成了一道十分滑稽的风景。不少学子从小考到老,命运之神却一直不光顾他们。康熙年间,江苏有个叫王式丹的人,二十来岁就考中秀才,当他考中状元时已是59岁。

  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广东顺德有个叫黄章的百岁老人,还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从清宫秘档中可以看到,参加乡试的考生中七八十岁的人非常多。乾隆五十九年,福建乡试生员中,七八十岁以上老人达百人之多。

  十年寒窗,青灯一盏,且不说长夜漫漫浸泡了多少凄清寂寞,那一场场噩梦般的考试也够人消受的。

  乡试、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吃喝拉撒全在考棚中。棚中案几白天用来写考卷,晚上翻过来就是床,连大小便都要在棚中便桶里解决。考场四周岗哨如林,戒备森严。有钱人家尽量带些补品如人参;贫寒人家只能靠干粮充饥。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李幡出身寒微,殿试时考篮里仅放着36个馒头。考试中,高度紧张加疲惫,使许多人在中途就病倒被抬出考场。

  《聊斋志异》中描写乡试士子:入场提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像囚犯,进入号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时坐立不安像被捆住的猴子,得报没中像中了毒的苍蝇……虽然如此,还是挡不住读书人义无反顾的脚步。

  考场作弊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一些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清朝对作弊考生处罚十分严厉,一旦发现,按照《大清律例》要枷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作弊之风仍屡禁不止。

  在当年的一件作弊衣服上,里里外外用蝇头小字写满了答案。2003年2月在苏州又发现一本清代考生作弊书,厚0.4厘米,只有半个巴掌大,竟有9万字的考试内容,一粒米就能盖住六个字!

  因为科场作弊之风猖獗,为杀一儆百,清政府曾在考场实施严打。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遭到彻底的搜身检查,查出许多夹带的人。考场外面,站满了一排排因夹带当场被带枷示众的学子。

  此外,出钱请人冒名考试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当时甚至出现专门代人考试的“枪手”行当,“枪手”风险大,但报酬也高,代笔一次就可得银30两,如果中了还有重谢。

  科场腐败

  考场内作弊不断,考场外运作繁忙。考生们常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后门、打关节、找同乡、拜老师,甚至行贿考官。

  清代的科场腐败主要来自官员。如嘉庆六年,刑部尚书张若廷帮亲戚夹带;嘉庆十六年,湖南学政徐松倒卖官学名额,并将自己新编教材高价强卖给学生。清宫档案中记载了当年查处他们的情况。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再出丑闻,主考官大学士柏葰等收受考生贿赂,结果柏葰等主犯被处以死刑,其余90多名有关官员也受到相应处罚。

  头名状元是金榜名次争夺的焦点。咸丰六年殿试,翁同龢与孙毓汶才华不相上下,都是官宦之家,朝中又都有人,于是在场外展开明争暗斗。传说翁、孙两家关系极好,殿试前夜孙父请翁同龢到孙府吃晚饭,聊天至深夜后留翁住宿。翁刚躺下,外面就有人放鞭炮,一直持续到天亮。孙家用心一看可知。翁同龢没有休息好,殿试时无精打采。幸亏他带了两支人参救急提神,最终还是得了状元,孙毓汶名列第二。

  科举考试,殿试排名官方暗箱操作已是公开的秘密。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但他当年得中状元,却是仗了上层人物的幕后活动。光绪二十年,张謇殿试成绩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张的朋友,他悄悄补上张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又改了一处错误。阅卷大臣评定时,同乡翁同龢极力想提携张为状元,但考生名次要依推选试卷的阅卷大臣的资格排定,当时八位阅卷大臣中翁只能排第四。但翁依仗自己是光绪老师,一番周旋运作,终于将张謇拔为状元。

  排名黑幕

  金榜前十名由皇帝拍板,除了大臣推荐,有时皇帝也搞平衡。

  清朝进士以江浙人为最多,114个状元中江浙两省就占69名。乾隆二十六年,新科状元原是江苏赵翼,乾隆说江浙出的状元太多了,便授意将赵翼改成第三名,而让陕西的王杰当了状元。

  更为荒唐的是,有时统治者因为迷信重新决定金榜排名。光绪三十年,清朝最后一次殿试初定的第一名是朱汝珍、第二名刘春霖。慈禧审定时一看头名是广东人朱汝珍,就不高兴。因为她害死过“珍”妃;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当时正在闹革命的孙中山都是广东人。而第二名刘春霖是直隶肃宁人,“肃宁”很吉利,且当时大旱,“春霖”也很吉祥。慈禧于是点了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成了第二。

  最滑稽的是,有时金榜名次定好也会更改。嘉庆年间,一次举行皇帝接见新科进士的传胪大典时,新科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清没能及时赶到,于是二人的名字从金榜上消失,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

  在清朝268年的时间里,一共举行过112次会试,名字荣登金榜的只有两三万人。

  气数已尽

  时代进入到20世纪初,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像大清的国运一样,气数已尽。

  当时,西方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学子们还在青灯下抱着祖宗的四书五经咬文嚼字。这时的封建科举制度,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已腐朽透了,人们逐渐认清了它的本质,开始激烈地抨击它。其中最有名的是龚自珍的诗:“九洲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连光绪皇帝在一次阅完殿试考卷后,也不禁长叹:“这样选拔人才,难怪所学非所用呀!”

  光绪三十年,在朝野一片呼声中,科举考试寿终正寝。光绪三十一年,光绪颁下“谕旨”:停止科举考试。此后,金榜题名永远成为了历史。

  本报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栏目, 文字图片由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提供,《清宫秘档》系列于12月20日—22日21:00在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编辑:大白)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