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发妻的浪漫姻缘: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31 11:47 新闻午报 | |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项的杨振宁,使中国人在诺贝尔奖项上获得了零的突破。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但是,关于他和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女士的情感生活故事,却一直鲜为人知。 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杜致礼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同年,经由吴大猷教授推荐,考取了物理学科唯一的留美公费生,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但为了护照、签证等事,足足拖了一年。因为当时通货膨胀,父亲有限的薪金难以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计。迫于生活,作为家里长子的杨振宁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就在父亲的引荐下,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同时教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课。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班上有个名叫杜致礼的女生竟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爱女。对此,每每与人谈到他与杜致礼的相识相恋时,杨振宁博士都激动地说:“我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的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所任教的中五班里有一个名叫杜致礼的女学生……” 当时杜聿明率远征军刚从缅甸作战归来,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致礼也跟着家人来到了昆明。总司令的女儿就在自己的班上,加之靓丽可人的杜致礼从来没有官小姐的架子,且聪颖过人,自然引起杨振宁的格外注意。那时的杨振宁和杜致礼虽然互有好感,但除了课堂上外,两人私下却接触甚少。只是有一次看电影,给杜致礼留下的印象很深。事情是这样的,杨振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凡数学季度测验考到前三名的,他就私人请他们看电影。20世纪40年代电影还是比较稀罕的,因此杨振宁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诱惑力特别大。对杨振宁怀有好感的杜致礼,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接近老师的大好机会,学习上更加刻苦。在他执教的第一次测验中,杜致礼就进入了前三名,有幸获得了一次奖励机会。 那晚,杨振宁陪三个学生看电影,坐在杨振宁身边的杜致礼第一次和自己尊敬爱慕的老师距离这么接近,抑制不住心头怦怦跳动。而杨振宁则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严格保持着和女学生的间距。看着老师害羞的样子,杜致礼的心里一动,顿时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情。多少年后,杜致礼每每提起这次看电影的事,都笑着说:“你呀,当时就像一个害羞的大男生!” 尽管当年,作为学生的杜致礼和作为老师的杨振宁彼此爱慕,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恋情。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还是在1945年夏天杨振宁赴美之后。杨振宁赴美留学后,仍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书的杜致礼觉得她的生活中似乎少了什么,漫步于落英缤纷的山间小径,看着那在风中轻轻摇晃的相思红豆,她才蓦然意识到,那个叫杨振宁的小老师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芳心。 爱情的温暖驱散了寒冷 1947年,杜聿明因患有肾病准备到美国医治。一直想到美国深造英国文学的杜致礼决定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跟随父亲到美国去。可是由于蒋介石忙于打内战,那天,当杜致礼和她的父亲在上海虹桥机场已经上了飞机时,却突然接到急电,要杜聿明暂缓去美国治病,到东北战场任保安司令部指挥,与民主联军作战。杜聿明只好走下飞机。本来,杜致礼也要下飞机,但这时她却突然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去美国读书! 杜致礼只身飞到美国后,就进入由蒋介石夫人介绍的“卫里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也许是冥冥之中缘分自有天注定吧,上帝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偶遇的机会。 那是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杨振宁和他的一个美国朋友正在就餐时,恰巧碰上了邻桌的杜致礼。乍一见面,杨振宁感到面前这个容貌秀丽的女孩子十分面熟,正寻思着这个人是谁,早杜致礼早已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站起来明眸含笑地问道:“杨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杜致礼啊,你还认识我吗?”异国他乡偶遇来自同一国度的一个美貌小姐,而且这个小姐还是自己昔日的学生,杨振宁显得万分高兴,连忙起来让座。饭桌上,扬振宁和杜致礼这对师生互诉衷情,谈得热火朝天。 这对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和杨振宁相爱的那些日子,杜致礼感到无比的甜蜜和幸福。但当激情过后,静下心来想着他们的爱情时,她的心头又隐隐不安。原来1949年1月,她的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成为一名战犯。她的奶奶和母亲以及弟妹们都被蒋介石“安排”到台湾去了。父亲被俘之后,家中中断了她的资金供给,她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将军之女转眼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囚徒之女。 杜致礼的冷漠杨振宁很快就觉察出来了。他不想错过这份美好的情缘,更想知道杜致礼时冷时热的真实原因。因而,当他一次约杜致礼共进晚餐而杜致礼又没有赴约时,他忍不住打电话询问原因。杜致礼强忍泪水,幽幽地说:“我还是写给你看吧。”不久,杨振宁就收到了杜致礼的来信,只见信中写道:“你父亲是新中国的大学教授,而我父亲却是共产党的囚犯,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改造;你是博士文凭的大学讲师,而我只是一名穷学生。政治、经济上的分界和差别,在我们面前横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你和你的家庭着想,我们还是分手吧……”   [1]  [2]  [下一页] (编辑:燕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