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一个世纪以来上海电影的配角明星们(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5 16:21 新民周刊 | |
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代曾名噪一时的武侠红星范雪朋,由于电影时尚的改变而隐退江湖十余年,以至生活萧条,衣食无着。解放后,政府尊重她过去的艺术成就,把她请回国营电影制片厂,意在提供一个老有所养的晚年依托。这在范雪朋内心激起了一种强烈的翻身感,进而又演化为一种巨大的,不可遏止的艺术创造力。 老一代演员的优势在阅历广阔、功底扎实,只要往那一站,人物的功架姿态就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陈述就是这样一位浑身是戏的著名演员。他在《渡江侦察记》中饰演的敌情报处长,足足让人们记住了半个世纪。演话剧出身的丁一,也把自己身上那股子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带上了银幕,她所饰演的爽直泼辣的农村大嫂形象,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银幕的人物画廊。而上海人艺的老演员陈奇所饰演的弄堂老太,身上则具有一股呼之欲出的市井之气,她琐碎、絮叨,心里还藏着一把掩饰不住的小算盘。她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为她这位海派老旦打上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鲜明标识。 在名片《城南旧事中》中,沈洁这位眼睛会说话的漂亮小姑娘,以一种忧伤、疑问的神情为角色注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气质。她完全没有一般小女孩所惯有的那种羞涩和矜持,她的眼睛仿佛始终在向周围的一切提问,与她的安静本分不同,另一位童星方超,却始终摇晃着他那颗大脑袋喧闹于银幕上下。自从2岁开始哭闹着出演了谢晋导演的《啊,摇篮》以后,方超便以他那任性、倔强,还有些大大咧咧的顽童个性赢得了无数大人们的垂怜。一股天然去雕饰的童趣,便成为方超所独有的魅力。 反派 王献斋(1900-1942) 曾开设眼科诊所,后弃医从影。在《孤儿救祖记》、《歌女红牡丹》、《劫后桃花》等影片中出演反派角色,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以饰演反派著称的著名影星,被誉为“第一坏蛋”和“无赖标本”。 项?(1915-) 原名王象坤,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肄业。40年代为著名小生演员,1949年后改演反派,尤以在《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等影片中扮演的国民党将领、特务等角色最为出色。 崔超明(1918-) 1942年开始从事舞台表演。解放后在《渡江侦察记》、《不夜城》、《长虹号起义》、《女篮5号》、《阿诗玛》、《南海的早晨》、《兵临城下》等名片中塑造了大量反派角色。 陈述(1920-) 原名陈致通,因爱好话剧进入演艺界。解放后以精湛的演技在《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聂耳》、《难忘的战斗》等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反派人物形象。 程之(1926-1995) 自小喜爱京剧,能拉会唱,1944年开始担任话剧演员。1947年起,在文华影业公司担任演员,因出演《腐蚀》、《我这一辈子》,以及后来的《红日》、《苦恼人的笑》等名片而成为一代成就卓著的反派演员。 老旦 宣景琳 (1907-1992)1925年考入明星公司做演员,成为著名影星。后改演老旦,在《姊妹花》、《啼笑因缘》、《女儿经》等著名影片中均有出色表演,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位以擅演老旦著称的著名演员。 吴茵(1909-1991) 原名杨瑛,1939年开始从影,出演《新女性》、《十字街头》、《压岁钱》、《塞上风云》等著名影片。40年代在《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以及建国后在《宋景诗》等影片中极为出色地塑造了一系列老年妇女形象,被誉为“东方第一老太婆”。范雪朋(1908-1974) 1926年从影,因主演武侠片《儿女英雄》而成为著名武侠明星。解放后重操旧业,转变戏路,专攻老旦,在《万紫千红总是春》、《铁窗烈火》、《聂耳》等影片中均有上乘表演。 丁一(1942-?) 1983年在影片《咱们的牛百岁》中饰演农妇秋霜,使其声誉鹊起。继之在1984年《黄山来的姑娘》中饰演老保姆,又使她获得了1985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成为一名以扮演大胆泼辣、心直口快的农村中老年妇女形象著称的演员,其他代表还有《咱们的退伍兵》、《清凉寺的钟声》、《我只流了三次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