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一个世纪以来上海电影的配角明星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5 16:21 新民周刊 | |
作者:石川 让我们聚焦于已经光怪陆离了一个世纪的上海影坛,把一缕馨香献给那些已经或者正在被人忘却的影坛故人。 翻开百年中国影史,立刻会有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字涌入我们的眼帘。而那些曾经甘当 二三十年代的电影行业,已悄然成为一个对市井男女充满诱惑的魔幻世界。无数或出于家庭原因,或出于自身爱好,或出于谋生需要的人们,纷纷走进这一魅力无边的风月世界。原本在上海经营眼科诊所,过着小康生活的王献斋,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明星影业公司的大老板张石川因为到王献斋的诊所看病,不经意间,竟对他的长相发生了兴趣。王献斋脸型瘦长,额头高耸,还长着一副挺直、敦实的大鼻子。于是,凭着这张不算漂亮的脸,王献斋走上了光芒初现的中国银幕。不久还成了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孤儿救祖记》里的大反派第一人选。与他配戏的,有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是明星公司另一位掌门人郑正秋的公子,名叫郑小秋。小家伙长得圆圆乎乎,煞是可爱。随着影片的巨大成功,这一长一幼,便成为中国影坛上为反派和童星开宗立派的祖师级人物。 如果说王献斋、郑小秋走上银幕,还是得益于一种机缘,那么,宣景琳能够被推上影坛第一老旦的宝座,则多少有些辛酸和无奈了。宣景琳原本生就一副天姿国色,先后在十几部影片中出演了小姐、姑娘和少奶奶、交际花的角色,被公认是明星公司的四大当家花旦之一。然而命运不济,不到30岁的她不幸身染沉疴,身板消瘦走型,很难再饰演主角。性格倔强的宣景琳,不甘就此息影,她顽强地转换戏路,改攻老旦,终于依靠《姊妹花》中的母亲形象,重新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早期中国电影因深受舞台戏表演程式的钳制,人物塑造多有脸谱化、概念化的痕迹。而一些格外有灵气的演员,却能打破常规,按照自己对剧情的理解,赋予人物以真实的性格内涵。在40年代的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崔超明与程之就是这样两位擅长反派的性格演员。老崔生在北平,一口浑厚的京片子使他在台词功夫上高人一等;而程之自幼玩票,对京戏的吹拉弹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真功夫。这二位的反派角色,绝非挤眉弄眼、油腔滑调低俗路子,而是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变化和心理活动的丰富层次,因而他们在《腐蚀》和《我这一辈子》中扮演的特务头子和汉奸警察局长,就获得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性格魅力。同一时代,昆仑公司的吴茵,更是因为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名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神采各异、顾盼生姿的老太太而驰名影坛,稳稳地坐上了“东方第一老太婆”的交椅。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坛,竞争之残酷丝毫不让商圈。能在这里立足的艺人大多都有自己的一身绝活。像30年代被冠以“中国的秀兰·邓波尔”美誉的陈娟娟就是这样一位身手不凡的童星。优越的家庭背景,不仅使她能歌善舞,而且还赋予了她一种落落大方、伶俐活泼的款款风姿。她在最初的有声片《压岁钱》里有一段著名的踢踏舞,那蹁跹的舞姿、乖巧的举止,实在让无数同龄女童惊羡不已。当时,与陈娟娟齐名的还有另一位男童,名叫黎铿,也是出身名门,其父亲是号称香港电影之父的大老板黎民伟。黎铿虽不及娟娟那样有一身本领,甚至连国语也说得咿呀拗口,无奈他天生一副洋囡囡的粉嫩玲珑,所到之处无不惹人怜爱。黎铿在聚光灯下长大,能松弛而随意地在镜头前优游玩耍。这一天生禀赋,在《神女》和《城市之夜》等一代名片中得以突现和放大,使他获得了一个个让别人难望项背的银幕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