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战俘在日本做苦役 一天要搬30吨货物(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6 10:51 环球时报 | |||
作者:马骏杰 香港英军沦为战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日军投入海陆空力量发动了对香港的进攻。由于英国在香港的防御力量极其微弱,12月25日,香港总督马克·扬(中文名杨慕琦)接到英国政府的投降命令,放弃抵抗。 香港沦陷后,包括英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在内的陆海空军官兵1万余人沦为日军俘虏,其中英国战俘5000余人。战斗刚停止,日军来不及在香港设战俘营,大批俘虏被临时关押在位于北角的一处破烂不堪的难民营中。这座难民营是战前港英当局为中国难民搭建的,这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过惯优越生活的英军官兵在送到这里之前,仍不失从前十足的气派。他们整齐地排好队,等待命令。一位皇家陆军准将站在队列前高声说道:“记住你们是英国军人,你们虽然被打败了,但并没有被玷污,如果你们在行军途中疲倦了,可以高声唱歌!”然后队伍出发了。 然而,当他们走进用铁丝网围着、臭气熏天的难民营时,他们才意识到,未来的生活将充满苦难。 起初,日军为节省食物,还允许英军战俘用卡车将原来部队储藏的食物运进来。后来,随着战俘们因生活条件恶劣而出现的对立情绪,日军断绝了所有外来的给养,使战俘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糟糕,从而酿成了战俘们最初的反抗。 一天夜里,一个年轻战俘穿过铁丝网跳入大海,试图逃跑,被日军岗哨打死。此后,更多的人酝酿着逃跑。日军为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战俘骚动,决定将战俘转移到刚刚建成的战俘营中。 战俘营里的苦难生活 日军设在香港的最大战俘营是深水战俘营,原是英军的一个兵营。由于日军的轰炸,这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战俘营的居住条件比难民营好不了多少,房子低矮,人员太多,战俘只能睡在拥挤的大通铺上。最糟糕的是食物。日军每天为战俘提供少量发霉的米、蔬菜,其他的一切都要靠战俘自己想办法。几周后,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一扫而光,皇家陆军军官光着脚,抽着用靴子换来的纸烟,已不是新鲜事。 日军还强迫战俘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战俘清理被炸坏的公路和扩建启德机场,后来又调往几十里外的地方修建油料和弹药库,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许多战俘因此倒下。 日军对战俘的迫害,频频引发逃跑事件。1942年5月,皇家陆军上校林赛·赖德率一些战俘,从新界山上逃跑成功,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作为报复,日军对战俘实行集体惩罚,长期断绝蔬菜配给,致使战俘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脚气、败血症、黄疸、白喉等疾病蔓延。在疾病猖獗时,一天有四五人死亡。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终于有一天,战俘们得到一个消息:日本当局将把战俘分批运往日本。 押往日本途中密谋暴动 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严重缺乏,从1942年夏天开始,日本当局将香港战俘分批运回国内做苦役。 第一批战俘700人,于1942年9月启程,不久到达东京;第二批共1800人,在香港登上“里斯本丸”轮船前往日本。当轮船行至上海海面时,突遭美国潜艇攻击而沉没,一部分战俘葬身大海,一部分被日军枪杀,只有少数获救;第三批战俘1000多人,于1943年1月启程,3天后到达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批战俘的运送。这批战俘共500人,他们登上“玛丽皇后”号货船,于1943年12月从香港启程。“玛丽皇后”号年久失修,起航的第二天,就出现了故障,在海上漂泊了几个小时,日本军舰急得团团转。此时美军的飞机不时从空中掠过。然而,什么情况也没发生。经过修理后,货船又缓慢地行驶,3天后到达台湾。在那里,战俘换乘“东山丸”武装货船,继续向日本进发。 船起航后,穿过台湾海峡,沿大陆海岸向北行驶。这一航路上,盟国海军经常出现,日军将护航军舰增加到两艘。在战俘中有一名海军军官叫约翰·艾伯特,他发现,日军在船上的警卫不多,允许一次上甲板透风的战俘有4人,航路又靠近大陆海岸,是暴动夺船的好机会。于是,他联络了一些战俘,打算让上甲板透风的4人先制服守舱的警卫,然后打开舱门,让其他战俘出舱投入战斗。夺船成功后,计划登上中国海岸。他在俘虏中找到一个熟悉地形的中国船员。 当天夜里,中国船员看见一种熟悉的灯光,判断船已靠近上海。此时,“东山丸”落在两艘日本军舰的后头,约翰·艾伯特见时机已到,发出动手信号。可没想到,一艘日本军舰突然掉头向“东山丸”驶来,艾伯特命令停止行动。他们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几天后,“东山丸”到达日本。 在日本等到战争胜利 送往日本的英军战俘大部分被关押在大森战俘营。这个战俘营位于东京湾的一个人工小岛上,战俘营总部就设在这里。日军先拉拢一部分战俘,说服他们到东京文化中心“工作”。这个中心聚集了为数不多的盟军战俘,给日本报刊写文章和编写定期的英语广播节目,还给臭名昭著的“东京玫瑰”(日本女播音员绰号)提供新闻稿件,以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然而,绝大多数的英军战俘拒绝合作。 大森战俘营的营房很狭窄,每间房子要容纳近200名战俘。日军对战俘的管理十分严格,每名战俘必须学会操练、敬礼和各种各样的日本规矩,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棍棒毒打。而且所有救济品和额外供给,必须通过繁重的劳动才能换来。 战俘的日常工作就是劳动。他们被派往各地的车站、码头,将各种金属、机器、工业原料、食品等卸下火车,然后装上轮船。最多时,有人一天要搬30吨货物。很多战俘吃不消,一些人仅干了几天就住进了医院,有些因劳累过度而死。 从1944年开始,盟军飞机频频轰炸日本本土,骨瘦如柴的战俘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1945年3月9日,美军对东京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空袭,东京顿时淹没在一片火海中。于是日军让他们夜以继日地清理废墟。尽管如此,战俘们还是十分惬意,因为他们感到,胜利已为期不远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与此同时,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这些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战俘营。15日,战俘劳动队照常出工,在路上,他们忽然听到了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讲话,顿时欣喜若狂。在回战俘营的途中,他们唱起了歌:“谁也打不垮的老团队的战士,他们就是古老英格兰大得惊人的布丁……”一个星期以后,日本官方正式通知他们战争已经结束。 9月2日,盟国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隆重的投降签字仪式。第二天,全体英国战俘共3000余人,穿着崭新的军装,登上了英国皇家海军“议长”号航空母舰。“议长”号缓缓地开动了,载着这些受苦受难3年多的英军战俘,离开了日本,驶向自由的海洋。 (编辑: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