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的上海社会风情(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2 15:32 炎黄春秋 |
作者:吴国英 旧上海风情图 上世纪初的第二个十年,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年。一方面,上海已经初具规模,具有异国色彩的现代教育、现代商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餐饮业已经萌芽、生根、开花,已经与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产业在一起,成为上海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俄国及其他东欧国家流亡来沪的各国侨民,与19世纪先来一步的西欧、北美侨民一起,带来了异域文化和新的色彩。这种异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的本土文化海派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既产生了新鲜感,又产生了某种不安。 画展 地点在张园,目的是为救济从鲁豫皖来沪的灾民筹集善款,入门券是一块大洋一张,展期三天,时间是在六月份。由此可见,慈善事业在上海,早在1918年或更早已经开展起来。初期的筹办人是知识界和实业界人士。 此次画展引起轰动,是因为展品中有三幅中国古画珍品。一幅是明代唐寅的作品,据当时精于书画鉴赏和文物鉴赏的行家说:“此乃明代唐寅之杰作,此乃中国美术家所作风景画中一最有名者。”从画法上看,这幅画的明暗对比及远近的透视,效果都非常之好。另外两幅画,是唐代画坛高手吴道子的作品,画面上出现的是大海和人物。据行家说:“年代虽久,君能见其美妙之纹”,“此画描写天然,此画似已重改。”由于这三幅画参展,我们可知,此次为灾民筹款的善举,得到书香门第和世家大族的鼎力相助。 出殡 1918年上海的阔佬及长官出殡,就如同现在有头有脑的人物出殡一样,送殡的人会来上黑压压一大片,争相拉关系走后门。 那时候,已经有许多在上海定居的外侨。上海人出殡,自然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驻足观望、引颈探奇。而观察一个民族办丧事,如同观察一个民族的言谈、举止、吃饭、睡觉及其衣着打扮一样,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习俗以及民族文明程度最直接的窗口。 在看过了上海人出殡之后,让所有外侨感到迷惑不解,进而颇有些微词:“论及大多数之中国人,君不能辨婚礼出行与出战与出殡,且吊者恒不知何者为适宜,何者不适宜。柩在前面而彼等乃高谈笑谑,而军用喇叭不和之调,则不堪入耳。”这样的大出殡,根本不能表达活人对死者的悼念,更不会引起旁观者的同情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