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在中原大地“登台入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15 01:27 新华网 | |
作者:刘雅鸣 印有青铜宝鼎和代表石刻文化的舞台布景徐徐落下,剧场内,热烈的掌声几十次响起。"五一节"前,大型舞蹈诗《河洛风》匠心独运的舞蹈编排、特色独具的音乐旋律和如梦似幻的舞美灯光,深深打动了并不善于欣赏舞蹈的河南观众。 "说实话,我不懂舞蹈,看完整场演出,我的眼睛都有些累了,色彩实在太美了!"一 位观众说,"我也感到奇怪,我的耳朵居然受得了这么富有震撼力的音响的冲击。" 《河洛风》是河南省精心打造的"郑汴文艺洛精品工程"之一,去年以来,这个工程内的四部精品--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民族舞剧《风中少林》、舞蹈诗《河洛风》等,陆续与观众见面,它们大量运用现代、新型舞台艺术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土"为特色的中原文化的结构,有专家称之为河南文化从"通俗"走向了"通雅"。 一直以来,素有"戏窝"之称的河南,艺术舞台一直是戏剧独霸天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品位日趋多样化,文艺舞台上单一的戏剧演出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渴望看到更多的舞台艺术作品。"郑汴文艺洛精品工程"推出首批4台不同艺术样式的高雅舞台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河南舞台艺术品种,还在全省掀起了一股欣赏高雅艺术的热潮。与此同时,4部作品还先后走进了北京的保利剧院演出,引起反响。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说,河南还将适时将这4部精品打入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河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河南人的自信来源于这4台剧目鲜明的民族性与舞台形式的完美统一。《风中少林》以传奇的故事情节、新颖的舞台设计和不同寻常的表现形式,深刻演绎中原武术文化的奥秘;《清明上河图》以宋代大画家张择端创作《精明下河图》的过程为主要故事情节,全景式地展现了大宋东京的市进风情;《木兰诗篇》以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特别是中原文化的色彩神韵和创新的舞台呈现形式,演绎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河洛风》则以洛阳现存的民间舞蹈和古代宫廷乐舞为主线,以洛神传说、洛阳纸贵、牡丹吐芳等为题材,展现了洛神、龙门、太学、九朝乐舞、牡丹等独具河洛特色的历史文化。4台剧目以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取了河南省独有的创作题材。"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文化战略的胜利",文艺评论家刘敏言说。自2003年初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提出以来,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列入省委常委工作要点,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程进展情况,对工程的创作提出明确要求。河南省委宣传部成立了专门的创作生产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论证会、协调会,组织专家深入指导,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支持。参与工程的郑州、开封、洛阳和河南省文化厅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为剧目的创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用于4台剧目的投入累计达3000多万元。 对记者说起4部精品的创作过程时,年近花甲的舞蹈家、河南省舞协主席陈锦生十分兴奋,"听说一下子要创作3部舞剧,我当时目瞪口呆,舞蹈,在河南历史上从未受到过这种重视呀。但同时感到很担心,毕竟各方面力量太薄弱了"。后来陈锦生看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精品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创作、高质量运营的原则,从论证立项到创作生产、加工提高都是在由国内舞蹈界知名专家和省内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下进行的,在剧目创作生产上,从创作、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到导演、主演等,都聘请了国内一流的艺术家和拔尖人才。 " 3部舞剧的创作,不仅培养了一批舞蹈人才,也使洛阳、郑州歌舞剧院应运而生。长期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的河南的音乐舞蹈事业,将以此为契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周期",陈锦生满怀希望地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