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造”再一次叫响全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2 23:00 新华网 | |
“洛玻自主开发的0.7-1.3毫米超薄玻璃,结束了我国超薄玻璃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我们1.1毫米超薄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65%。超薄玻璃对企业利润贡献率超过40%。”河南洛阳玻璃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朱留欣站在0.7毫米的超薄玻璃生产线前,讲起去年起批量生产的超薄玻璃,滔滔不绝。 作为国内唯一能同时生产0.7-25毫米玻璃的洛玻,是洛阳工业的一个缩影,在度过 “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企业中有7项在洛阳建设,建成了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铜加工厂等一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企业。随后,国家又相继在洛阳兴建了洛阳玻璃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石化总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地方配套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洛阳最终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依托的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冶金建材、食品纺织等34个产业门类齐全的重要工业基地,洛阳工业辉煌一时。 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改革的深化,洛阳市工业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陷入困境。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列入洛阳市重点考核的25家工业企业22户亏损,工业报表赤字一片。 经过“三年改革脱困”,到1999年底,洛阳列入国家脱困名单的38户亏损企业,有26户扭亏为盈。但政策性脱困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结构性矛盾,洛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依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2001年新一届市委领导上任后,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决定在“三年改革脱困”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将洛阳工业的主攻方向转移到调整结构上来。 一直主管此项工作的常务副市长吴中阳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我们最终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被列为振兴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我们技改的要求只有一条,要干就干别人生产不了的!” 记者在中国一拖公司柴油机生产线上看到,平均2分钟一台发动机下线。柴油机公司副总经理高杰说,2001年完成技改后,柴油机每年以1万台数量增长,2004年已达6万台,其中王牌产品100/105发动机在收割机配套中市场占有率为95%。 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的大管大棒生产线改造和异型铜带扩能项目,使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出口产品增加了4倍。他们研制的用于集成电路的新型引线框架材料,填补国内空白,其产量占到国内总量80%。洛阳市发改委主任孙海献说:“1648工程现在已成为技术改造一个符号,2004年全市共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68项,当年完成工业投资14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实施调整的项目中,有40%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地位。”洛阳在实施新上项目的过程中,强力推动新项目的机制创新,明确要求凡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项目,必须成立独立法人主体,进行市场化筹资、市场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风险,增强活力。 洛阳单晶硅厂在建设300吨多晶项目时,与其他合作方一起投资2.2亿元,注册成立了中硅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种被称为“交钥匙工程”所逼出来的机制创新,使这批新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项目一投产就开始赚钱。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洛阳市工业增速和质量的明显提高,从2002年至2004年,洛阳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加快,年均达到24.6%;2004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36%和74%;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