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逐步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5月16日,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文化守着富矿过穷日子
郭俊民说,河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首先是戏剧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还有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着浓郁的中原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目前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
其次河南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全省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47个,河南坠子、少林武功、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年华、安阳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等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文物大省,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目前全省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509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濮阳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郭俊民说,河南是"文化大省"、"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是,文化大省并不是文化强省,长久以来,我们并没有让资源转化为优势,大部分专业艺术院团举步维艰。
郭俊民说:"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现状,一边守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一边是尴尬的文化现状。专家曾戏言河南文化:守着富矿过穷日子。"
精品战略繁荣艺术舞台
郭俊民说,为了提高河南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改变我省戏剧艺术突出,音乐、歌舞艺术较弱的格局,河南省委宣传部在全省组织实施了"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使我省的舞台艺术呈现出少有的繁荣局面,将我省的高雅艺术生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品工程以来,以弘扬中原优秀文化为内容的"郑汴洛精品文艺工程"应运而生。《风中少林》紧紧抓住少林寺这个品牌,运用现代表现手法演绎了武术文化的精髓;《河洛风》从河洛文化中撷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集中展现了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文明历程;《清明上河图》以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为主要故事情节,再现了北宋国都汴梁的市井风情;《木兰诗篇》,则用交响乐、合唱、独唱、舞蹈等形式,重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
郭俊民说,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一举夺得"文华大奖"第一名和6个单项奖,实现了我省在该奖项上的突破。
文化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郭俊民说,为了繁荣文化市场,省文化厅出台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政策和方案,实行市场化运作手段,健全艺术生产、营销、筹资和分配激励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改变投入模式。剧团立新的剧目,国家只投入30%资金,演员和社会投入70%,"不过,剩下的70%资金,文化厅负责给他们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其次是积极拓展演出市场。根据演出收入予以一定的补助,使演出市场进一步拓展,剧目能否生存让市场说话;第三是打破分配机制。目前财政只支付演员60%的工资,其余的40%自筹,创作的剧目如果有市场的化,就能很好的生存,这样就调动了院团的积极性。"去年,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150多场,一团演出100多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郭俊民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5000余家,就业人员近20万人,直接经营额40亿元。在2004年第一届重大社会文化项目推介会上,全省文化系统吸纳社会资金超过2500万元。河南省直艺术表演团体通过开展与企事业单位联姻,吸收资金380余万元。今年4月,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推出了128项社会文化活动,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
郭俊民说,河南省电影公司为河南省文化系统第一家真正进入市场、融入市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该公司三年跨出三大步,资产总额超过8000万元,一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文化服务首先要对着农民
郭俊民说,文化事业主要是为大众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就目前河南的现状来说,重点在农村,文化服务首先要对着农民。
河南省文化厅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政府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投入。郭俊民说:"前几年财政支出是150万,去年达到750万,今年又新增700万。此外,还加快实施针对农村的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快建设省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此外,还充分发挥调动民间艺术作用。以宝丰民间文化为例,目前,全县走出5万多吃"文化饭"的农民。他们组成的近千家表演团体走向全国,靠表演魔术、歌舞、小品为生,年收入达1亿多元,成为当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用非物质生产方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创举。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指出,要在推进中原崛起中建设文化强省,要弘扬传承中原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变。
为此,省文化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交流领域,扩大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积极参加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话、交流和竞争,在不断开放中努力繁荣和发展中原文化。
此外,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让河南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河南",整合资源,做好规划,打造我省以豫剧、杂技、文物、少林功夫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鼓励形式多样的对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扩大河南在省外、国外的影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三是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传媒业、演艺业、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重点抓好电影发行放映、杂技、文化艺术音像等集团的组建,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
郭俊民最后说:"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离不开中原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充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中原崛起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