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新闻会客厅》专题 > 正文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0:14 央视《决策者说》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闵维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学校向家境不富裕的新生赠送衣服


  央视《决策者说》9月2日播出节目《北大的思路--专访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

  党委书记的大学入学第一天

  沈 冰:9月初是开学的日子,今年据统计一共有将近500万新生走进大学校门,怎样让本科生愉快渡过大学四年,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材,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北京大学党委书
记闵维方,我们了解一下北大的思路。闵书记您好,还记得您当年跨进大学校门的情景吗?

  闵维方: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是77级的大学生,当时迈进大学门的时候,内心的激动心情是难以言表的,当时的衣着打扮是当时最流行的洗得发白的蓝色的咔叽布的服装,背着黄色书包,觉得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同时作为经历过十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青年,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坐下来认真读书,认真消化十几年来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当时的内心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开始了我人生新的起点,事实上也证明是这样,跨进大学的校门,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路径。

  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

  沈 冰:闵书记,贫困生这个人群是否是校方比较关注的人群?

  闵维方:开辟贫困报到入学的通道,这是我们目前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沈 冰:对于北大来说,现在这样一个人群有多大?

  闵维方:我想应该有2500人左右。

  沈 冰:对于基本上身无分文的大学新生来说,校方的一系列工作能够让他维持一个什么生活水平?

  闵维方:我想让他能够维持一个保持正常学习所需要的必需的这种生活水平,使他在北大学习期间,能够全副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上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闵维方:原则上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不让一个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离开学校,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理念,也是我们对社会,对人民的庄严的承诺,也是对北大学子的庄严承诺。

  沈 冰:北大怎样资助贫困学生生活方面的需求?

  闵维方:我们的资助一方面有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来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费减免。把他学费免掉。每年学校要提供几百万元的学费奖学金,。再有一种就是困难学生的补助,还有国家的

助学贷款,还有勤工俭学,还有专门对学习优秀的困难学生的国家设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全方位的困难学生的资助的网络和体系,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原因离开学校。

  沈 冰:在这些资金组成的部分里面,你们学校自己承担的部分有多少?

  闵维方:学校我想要占到60%以上,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像

北京大学,它设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项目比较多,很多国内外的大企业都在北大设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的话北大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可以说等于是学校自筹来的经费,学校争取来的社会资助,而不是用的国家财政的钱,国家财政当然也有一部分,但是我想大约应该占到30%左右,30%到40%,一大块应该是学校自筹的。

  沈 冰:前一阵在北大有一个讨论,贫困生该不该使用手机?

  闵维方:我觉得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家庭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一定的水平了,学校应该给他资助基本的需求,比方说每个月三百元的饭费,还有一些其它的小的开支,住宿费、学费这一系列的开支,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他通过其它的渠道,比方他的朋友或者送给他一个手机,或者一个呼机,来使用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像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穿了五六年的洗得发白的蓝咔叽布的衣服就觉得很好,一个月12块钱的伙食费就觉得很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如果有条件,他们也可以使用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沈 冰:北大学生部部长陈进龙之前跟我的同事说,不希望我们节目专门谈贫困大学生的问题。

  陈进龙:可以避免贫困大学生这个词儿。大学生的属性里面没有贫困两个字,可以有男大学生,女大学生,不可能有贫困、富裕或者小康。

  沈 冰:咱们换一个词,你觉得叫什么?就是经济困难的学生?

  陈进龙: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沈 冰:北大学生服务总队,事实上就是由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组成的,你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一方面不要单独立一个门户,但另外一方面又把他们独立组织起来?

  陈进龙:说句实在话,这些同学接受别人的资助之后,他这个感激之情,感恩的心情也是很明显的,当然如果让他一个人去做事情,他可能因为条件所限不好回报社会,回报别人,我们把他这种意愿组织起来,这个服务总队,

  沈 冰:今天现场就有服务总队的同学,参加服务队,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同学:我觉得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首先就是说减轻了你那种接受了资助,然后无疑回报那种负罪的,不应该说负罪吧,就是那种内疚,也不能说内疚了。就是那种感恩的心情。另外在服务总队里边,我们参加一些活动,然后可以增长很多知识,比如说他们有参加教室馆讲解的,他就会学到很多知识,还有参加社区英语培训,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做了一份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心里觉得很满足。

  沈 冰:北大张维迎教授从前就是一位经济困难学生。你在做大学生的时候,自己的经济条件要比别人差,对你将来工作会不会有影响?

  张维迎:我在大学期间可以说这样,我在大学四年期间,从来没有自己花钱买吃过一次带肉的菜,所以我想我的生活水平根据我的家庭状况,我只能保持在一个维持温饱这个状态。但是我想贫困并不是耻辱,我从来不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所以对我来讲,这种贫困并没有给我心里带来任何的不愉快,我也希望所有的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也应该非常健康地、阳光地生活。刚才服务队我觉得非常好,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回报社会的心理,通过这种活动其实就是培养我们的学生,他要回报社会,或者也可以就叫感恩的心,其实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个感恩之心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沈 冰:前一段媒体报道北大中文系一位女同学自杀,那时是不是对您也是一个很艰难的时刻?

  闵维方:当然,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这种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除了要做好,及时地做好现场的处理和各方面的善后的工作,稳定校园的气氛,稳定同学的情绪之外,就是说对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它深层次的原因做深刻的分析。特别是我们国家这几年,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扩大,经济转型在加速,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在急剧变化,许多矛盾它反映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来,对大学生的心理上带来影响和冲击

  沈 冰: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副主任方兴博士,您说说您的看法。

  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历史地去看,要以更广阔的一个角度上去看,就是现在大学生一般是18岁到22岁,他们是怎么长起来的,正好是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一个社会中它变化太大的话,对每个社会中的人心态的影响,就每个人都是一种老百姓把它叫浮躁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第二点,当然了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学生和学生特别不一样,也有的就是非常健康,他也仍然能上北大,跟人交往也非常好,但也有的就会因为一门考试不及格就自杀了,所以这个又和什么有关系呢?和他个人成长史,和他家庭教养的方式有关系。我觉得说起来,我还是那句话,说起来是大学生的问题,但是要更广阔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沈 冰:您刚才讲到可能跟他的个人成长史尤其是家里面的教育情况,通常什么样的情况家庭会容易让孩子出现问题?

  方:这些小孩从小到大,他受的教育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学习是他的生命,他到了大学里边,虽然他身体是18岁的躯体,但是心理上,跟人交往的能力上,可能只有几岁,比如说在我们诊室里边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到了北大,或者是进入学校以后,有可能两个月没有洗澡,因为他不知道到哪儿买澡票,不知道在那儿洗澡,所以他爸爸可能要从南方飞到北京来,给他打听,这个澡票怎么买,洗澡怎么洗,给他洗衣服,因为这些事儿都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因为住在一个宿舍里边,这就比以往更需要理解别人的能力,专业术语叫共寝能力,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缺少这个能力。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这种能力,从来都是他们被捧在手心里边,别人去理解他,不需要他去理解别人,所以宿舍里就会发生很多的矛盾。

  陈先生:我想补充几句,因为我是放弃生命的北大中文系那个同学的副系主任。北大中文系这一位放弃生命的大学生,她的情况非常特殊,第一,这个同学主要不是因为成绩而放弃生命,她的成绩在年级里排名居中,也就是说她有绝对获得推荐研究生的资格,她的成绩其实是比较好的。第二,她的自杀是无预兆,在跳楼的前几天,还兴高采烈地跟我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入场式,三个室友觉得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好,而且她恰恰这个时候开始谈恋爱,而且在热恋当,就是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两个小时还在和她的男朋友约定,就是说下午洗完澡以后一起吃饭去散步,但是就在这两个小时之内,不幸发生了,我们当时有时候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问题发生有一个重要的契机。她离开这个世界以后,第一个从她的家乡赶到北大来看望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她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在预料之中,为什么呢?那个孩子在高中阶段实际已经隐藏了对生活、心理以及对生命的种种看法。后来女孩的父亲到达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孩子实际她是很早对这个生命已经看得很淡。

  闵维方:在组织系统上,北大准备在学生工作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中心的名义覆盖各个院校各个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心理问题,北大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他们是在省里的第一名,他们是市里的第一名,到了北大,就不一样,像今年我们招了各个省的第一名是47个

状元,河北省的文科前20名全在北大,黑龙江省理科前十名,八个在北大,都是这么优秀的学生,在县里的第一名、市里第一名、省里第一名,到了北大以后,群英荟萃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是第一名了,确实面临着一个挑战,你原来是在县里老是拔尖的,你到了北大不是拔尖的,你需要做一种心理调试,这是北大,像我们这样的学生面临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去适应,我经常跟这些状元们,或者高考分数高的同学座谈的时候说,我说你们考的高分只能说明你们的过去,你们进了北大从零开始。

  元培计划效果如何

  沈 冰:北大的元培计划最近实行的怎么样?据我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里面,他们的本科教育应该也是走的这个路子。

  闵维方:我刚刚从耶鲁大学开会回来,上个星期还在跟他们的校长讨论大学本科的教育问题,他们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性质,就是一年级、二年级不明确地分专业,叫通时教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一学,他们觉得让一个17、18岁的高中毕业生刚刚进入大学,选定他一生的专业还太早一些,通过一段时间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时教育,选择一个比较明确的,但是宽口径的专业方向,我想耶鲁大学的这种做法在美国其它著名大学,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学校,很多很多的学校,我想应该说都是差不多。它代表了一种趋势,就是说当今这个社会变化的是非常快的,科学的发展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趋势,要求我们的年轻一代要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飞速变化的社会,要增强他们对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就是要宽口径的教育,而不是把他过早地锁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里。

  沈 冰:但问题来了,元培计划实验班的人数2001年开始的时候82个人,2002年的时候达到120人,2003年增长到140人,2004年163人,但是到了2005年156人,为什么今年是第五年,不增反减?

  闵维方: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说元培计划在北京大学,在我们国内还是属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转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趋势的这种变化,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的试验的性质,带有这种试验的性质,因此我们是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就是说不要一下子搞得很大,规模是有一个元培计划,我们不是说一下子就把它全面铺开,而是经过教育的试验是一个长周期的试验,需要一段时间,今年的元培,虽然比去年少几个学生,但是今年的元配我知道光状元就是17名状元进元培,你可以说明,全国13亿人口的国家,北京大学进了40多个状元,47个状元,其中有17个进元培。

  沈 冰:你们还有24个状元没进元培呢。

  闵维方:对,还有20个状元,还有30个状元,我们47个状元。他们可能选择学法律,或者学经济,或者学金融,他们有明确的想法,或者学物理,他有高中时候就培养出良好的这种物理学的兴趣,或者生命科学的兴趣,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有这么优秀的生员来选择元培,说明他还是有相当的生命力的,但是我必须说,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这种创新和实验,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学校对元培计划的管理上,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沈 冰:听上去您有些难处,困难在什么地方现在?

  闵维方: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面临着两类问题,一类是结构性的这种问题,就是说各个院系它适应了原有的学科结构,就是你考大学的时候进入了我法学院,或者进入了光华管理学院,进入了物理学院,我就按照这个来培养你,你上了两年元培再进入我学院,就觉得比方说你上了两年元培,然后您进物理学院,你前两年学的东西和一开始直接进入物理学院这个同学学的东西就有一定的差别,他有一种,各个院系的教务管理人员他在整个这个学科结构上还有一定的惯性。另外人们在心理上也有一种惯性,就是说元培的学生不是我们法学院的学生,元培的学生不是物理学院的学生,不是经济学院的学生。

  沈 冰:好像没有归属感。

  闵维方:所以我觉得在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大胆地去开拓创新和实验,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这种组织结构上的惯性和人们心理上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长期形成的,它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试点,不宜一下子搞得太大,所以我觉得目前这个规模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