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7月04日15:00 综合

分享

  原标题:让“雪中炭火”精神绵延相传  

  [“炭火教授” 系列报道①]

  2012年7月22日,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平和而安详地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历程。他一辈子教书育人、奉献社会、济弱扶贫、润物无声。今天当我们向公众讲述这个关于“雪中炭火”的故事时,不禁感慨,他一生所奉行的炭火精神不仅慰藉了陇原的寒门学子,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之课。

  回溯赵家和教授的一生,他重要的人生节点无一不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他一生奉献,服从组织,三次转行,在不同的领域开垦拓荒、传道授业,以笃定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一生仁爱,情系教育,虽身患重疾,仍隐姓埋名、倾尽积蓄资助寒门学子。在生命弥留之际,又做出捐献遗体 的决定,“求仁得仁,了无遗憾”。他一生无私,当“理性经济人”欲行其道之时,这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以躬行实践诠释了“经世济民”的理想真谛,也用无言之教标示了“一秉至公”的精神高度。这种精神的来源无疑正是中华民族历代知识分子血脉里绵延传承的“雪中炭火”精神:常存家国情怀、常思脊梁之责、常怀仁爱之心;淡泊名利、坦荡无私、宁静致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所在。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与高速变化时期,还有许多地方、许多人群急需这种炭火精神的温暖、濡染、传播与延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有不少人正在为物所役,受名所扰,被欲所惑。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者有之,以享乐奢靡解构崇高理想者有之,责任担当的缺失、师德仁爱的消减、道德伦理的失范,都在叩问与提醒着我们:在个体与时代的命运关联中,如何才能平衡利益与道义、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凝聚社会的价值共识?如何才能弥补时代的车辙在前行进程中留下的罅隙?

  赵家和教授用其一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对社会、国家的贡献为标尺,在进与退之间把握分寸,在为与不为之间权衡轻重。这种奉献、仁爱、淡泊、无私 的“雪中炭火”精神,彰显了我们社会应该大力推崇的主旋律,是安身于这个时代的国人最应该传承与弘扬,并使之凝练成推动社会发展主动力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赵家和教授正用他的“德”润泽后人、砥砺来者。纵使地域不同,纵使阶层差异,纵使处境与经历有别,当这种精神与无数个体的情感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时,便可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和弦。

  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常怀炭火之心,常做炭火之事,厘清是非臧否,守牢原则底线,凝神聚气、步稳致远,当是我们对这位可歌可敬的老教授最好的感怀与致敬!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赵雅琪

相关阅读

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

每次有关“转基因”的报道都会引发观点两级分化非常明显的“论战”,双方似乎难以心平气和地沟通。《知识分子》特独家对话贾鹤鹏,探讨“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

万科之战的“精典肉论”

万科的事情,说来说去,也就是一块肉的事情!

十问冯仑:太关注成败该怎样反省

‘学而不思则惘’,如果只是凶猛地吸收知识、狂奔在路上,那总有一天会消化不良的。适当的反省,能让我们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 杀死青年才俊的是疾病不是工作
  • 王娜娜事件政府信息公开为何这么难
  • 陶渊明为什么看不清军阀混战的本质?
  • 六神磊磊:有一天孩子们会忘了布冯
  • 七月网剧井喷:捉妖、灭罪、倒斗忙
  • 赵格羽:最爱自己的人不配获得爱情吗
  • 四明山,这里不过是桃花源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