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11月03日17:13 中国经济网

分享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海稻”来啦!86岁的袁隆平仍在改变世界

  中国青年网 北京11月3日电29年前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2016年,袁隆平已经86岁的高龄。本该“颐养天年”之龄,他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就在最近,袁隆平再一次向世界发起了挑战——种出“海水稻”,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担任该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11月1号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袁隆平介绍了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据了解,青岛市日前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 发中心”,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担任该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该中心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 标。

  而袁隆平希望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之所以定下这个目标,袁隆平说,种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虫害,这些都需要成本。 目前海水稻产量不高,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状态。农民种了连成本都收不回,积极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亩产300公斤,种海水稻就划得来 了。

  袁隆平说,目前在青岛的“海水稻”实验仍在推进,未来期望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 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袁隆平认为,海水稻很有发展前途。

  “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袁隆平的科研之道——让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

  殊不知,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早已成为了另一个奇迹。

  敢于颠覆世界权威

  1972年的夏季,如果你路过湖南安江农校的一片四分水稻田,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又黑又瘦、不起眼的年轻人,赤脚蹲在稻田里。他的眼睛里有藏不住的喜悦,一脸敬畏地拨弄着这些稻穗。

  比起周围的水稻,这一片显得格外不同:一尺多的高度,7、8个分裂——杂交稻的优势,已经开始显露。但一到收获季节,年轻人傻眼了。谈起这一次失败,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自己都觉得是个笑话:“稻谷减产了15%,稻草反而增长了70%。”

袁隆平在田间。图片来源:中国网 

  有人奚落他:“可惜啊,人不吃草,不然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前途。”

  他不是没有失败的经历:最初搞无性杂交,闹了许多笑话;搞小麦,没前途;搞红薯,感觉是个搭头。“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天爷在我面前摆了一株特殊的水稻。”他有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念头。

  这个念头当然是荒诞的、非分的,因为他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和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都曾明确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

  袁隆平的研究课题一提出,就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第一次尝试的失败,加剧了这种状况。农校当时的管理层一度就是否要继续而发生争议。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袁隆平郑重地跟反对者辩解,“现在争论的焦点,是水稻有没有杂种优势,我现在用试验证明了有优势。这种优势 表现在了稻草而不是稻谷上,是技术问题。我们今年配种不当,只要改变配种,优势就能发挥在稻谷上。只要方向没错,不怕到不了彼岸。”

  第二年,杂交稻品种组合改进,比常规水稻增产30%,杂交稻种植的大门从此打开。

  解决了五亿人的吃饭问题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34岁的袁隆平和各地的科研小组整整花了6年时间,每年两季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育种实验,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如今说起研究杂交稻的体会,袁隆平说,杂交稻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他总结出必备的四个条件: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说,知识是基础,其次是 要付出辛苦汗水,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灵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触景生情。机遇宠爱有心人,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种机遇。这是 偶然也是必然,机遇总是宠幸有心人。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此后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二十二亿五千万亩水稻,2013年中国的杂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推广的面积有九千多万亩,平均亩 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亩增加二百六十斤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

  名满天下,却仍然专注于田畴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他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袁隆平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袁隆平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专注于田畴,如今86岁高龄依然亲自下地做实验,他说:“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只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袁隆平的“梦”。图片来源:新华网 袁隆平的“梦”。图片来源:新华网

  袁隆平曾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也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他说。

  这就是一个86岁中国人的故事,袁隆平在田间弓腰的身影就是最好的“励志鸡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古以来的中国硬气在袁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写照。

  年轻一代有袁老这样的人为榜样,奋发图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来源: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亮亮

相关阅读

八年村官经历,留给我们什么

大学生村干部,又被称为大学生村官,一个曾经似乎很优雅、很高大上的职位,恰恰被我们这一波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学毕业生用自己或多或少的青葱岁月给诠释得淋漓尽致。

美国大选为什么如此复杂

美国大选的制度,从简单标准来说,它未必足够民主,但从复合标准来说,它是非常民主的一个民主制度,而且适合大规模的国家。它体现了人民的民意,州的州意,更体现了制度设计者的制度之意。

智能时代,政府该给每人发钱?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带来了失业的危险。甚至是一部分初级的医生和律师这样的职业群体,也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大规模扼杀人类工作机会的科技灾难电影会变成现实吗?

在梁漱溟先生墓前

恰在匹夫身上,我们见识了儒家最伟大的力量

  • 程鹤麟:希拉里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声音
  • 21世纪了,咋还有人称范冰冰们为戏子
  • 民国时期发生医病纠纷会怎么处理?
  • 爱情缺失:夏梦对金庸作品的影响
  • 老公玩了上司的女人,现在却回头找我
  • 我嫁有钱人,我发朋友圈!关你屁事?
  • 没来俄罗斯留学,就不会成为大厨(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