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访谈 >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坎昆会议专题 > 正文
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新浪环保推出特别节目《英杰访谈录》,邀请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和气候专家面对面,聊聊坎昆的“坎儿”。12月3日,做客第一期《英杰访谈录》的嘉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侯艳丽和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毕欣欣。
主持人宋英杰: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在一年中,冬季是最冷的,但是现在有一个特别热的问题,就是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气氛特别热烈,很多人都非常关注。坎昆会议无疑是目前的一个焦点。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侃一侃坎昆,一起来侃坎昆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侯艳丽女士,另一位是乐施会中国部的毕欣欣。
主持人宋英杰:现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关于坎昆会议,二位最关注的是什么?
毕欣欣:我更关注气候变化谈判是否能够产生一个公平有效的结果,针对这次坎昆会议,乐施会向全球呼吁谈判代表尽快达成一个公平有效的气候基金,因为现在极端气候越来越频发,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贫穷的人都受收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急需要发达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援助,帮助他们去适应气候变化。
主持人宋英杰:所以你首先关注的是钱的问题,有多少钱,怎么用和给谁用这个钱,除此之外还包括发达国家提供技术。侯女士呢?
侯艳丽:世界自然基金会实际上从京都议定书实施以来就一直关注气候变化谈判,我们更多的是全面关注,包括减排目标、资金机制、技术转让机制、适应问题等。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只形成了一个约定,这并不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
主持人宋英杰:是约定,不是约束。
侯艳丽:对,不是约束。所以在坎昆会议上,希望各国能够拿出诚意来,在哥本哈根议定书的基础上达成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
主持人宋英杰:你刚才说希望各国拿出诚意来,在你看来,有哪些国家看起来没什么诚意?
侯艳丽:我认为现在除了发展中大国,其他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诚意。
主持人宋英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拿出诚意但是现在还没有的国家有哪些?
侯艳丽:以减排目标为例,像美国这样的排放大国,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在呼吁美国,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至少要达到20%。但是美国在哥本哈根约定上提出的减排目标是17%。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美国在1990年的基础上仅仅减排4%,这是一个很低的目标。在坎昆会议上,如果说美国真正拿出诚意来,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再做一次减排承诺;第二,减排目标再往上抬一些。
毕欣欣:我认为行动更重要。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对于气候变化来讲,发达国家毋庸置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对此国际社会也达成了共识,公约和议定书都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要承担率先大幅的量化减排的任务,这是他们的义务。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承担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以此来帮助遭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主持人宋英杰:所以首先我们谈论的是诚意,然后才是谈论资金。现在300亿快速启动资金你觉得应该怎么用?
毕欣欣:首先,这个资金的使用是有一个优先顺序的,那些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人有优先使用权。乐施会一直提倡,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贫穷的人,他们是最需要保护。尤其是一些妇女,她们在农业生产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最严重,所以他们应当得到优先的保护。
主持人宋英杰:谈到资金使用对象,我们来分别谈一谈。乐施会经常讲到气候致贫,讲谈一谈,气候致贫到什么程度。环境污染是评价我们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和选项。侯女士再讲一下你的看法。
毕欣欣:乐施会在甘肃有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当地的很多农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甘肃的很多贫困县遭受的干旱的程度加剧,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年九旱的程度。很多地方一年到头不下一滴雨,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饮水都需要水资源供应,本来就缺水,再加上干旱,水资源对人的生命构成了威胁。
主持人宋英杰:他们怎么解决用水的难题?
毕欣欣:乐施会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做积雨积水项目,比如建一些水窖搜集饮水等。
主持人宋英杰:本来那个地方降水就非常匮乏,所以不能有一点一滴的浪费,乐施会是做的项目是通过提供技术,是雨水搜集更有效,更完整。
毕欣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乐施会提倡推广节水灌溉措施。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很多地方的灌溉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存在浪费水的情况。水资源短缺,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使我们不得不大力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措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
主持人宋英杰:顺应气候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气候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
毕欣欣:对,在当地,我们是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很多地方因为干旱加剧,农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模式就会发生改变,包括当地政府也在采取适应的战略,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他们提倡压夏苦秋战略,就是压缩夏季作物生长的时间、留下时间来延长秋季作物的生长。有些地方以前种小麦,但是因为雨水严重不足无法保证收成,当地政府会推广一些抗旱的作物,比如种马铃薯,更好地适应干旱,保证农业生产。
主持人宋英杰:这种思维和理念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们来谈论减排的问题。在生活中,减排离我们还有点遥远,但是如果说降低碳排放或者说减少污染,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些污染是让大家触目惊心的?
侯艳丽:减少污染跟气候变化紧密相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都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我想举两个例子,都是跟能源使用相关的。一个是煤炭,我国在一次能源结构里70%使用的是煤炭,这不仅是中国特色,在其他发展中大国,比如南非、印度也都有这样的特点。在山西有很多煤矿,且不是说开采的效率怎样,单就煤炭开采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影响,我们曾做过成本研究,其中就涉及到煤矿矿工的生命安全问题。再一个就是矿工的职业病,比如说尘吸病,还有煤炭开采后煤渣给当地的土地资源带来的危害等。如果再考虑其他的环境成本,那就更加惊人了。所以说,严重依赖煤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需要改变的。
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来,我国都在做减少污染的努力,包括十一五规划中20%的节能目标,以及中长期规划中的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指向。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保定做的低碳城市项目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例子,我们帮助地方政府做低碳发展规划,制定远景的低碳发展目标。同时,保定市政府也开展了低碳小区的试点活动。引用一个老百姓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表述是,我们小区过去是“光灰小区”,全是灰尘,光是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成了真正的“光辉小区”,环境好了,空气也干净了,污染也少了。
主持人宋英杰:从“光灰”到“光辉”的转变,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的转变其实也是环境的一种改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