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明:从2011年5月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饱受罕见的干旱之苦,不仅长江水位急降,其流域内的各大湖泊也几近干涸。
截至2011年5月底,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是次旱灾已造成400多万人饮水困难,16.7万公顷农田绝收。
时代周报特派4位记者前往湖北、湖南、江西和江苏,走访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受旱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江湖告急不仅给生产和经济带来冲击,对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2011年6月2日推出的《江湖酷旱生死劫》长江干旱系列报道,着重反思了人为过度干预水系生态,包括阻碍长江与湖泊连通的7000多座闸坝等。
专家建议必须要加强蓄洪补枯、科学用水,用以纾缓江湖困局,并从全局利益出发尽可能减少南水北调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重构“江湖格局”。
改系列报道刊出后,引发业界共鸣,不少学者再次质疑中国政府当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评估是否进行了足够的研究。
文章标题:长江大旱考验南水北调工程
作者:何光伟
发布时间:2011年6月2日
来源:时代周报
持久的旱灾,让南水北调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长江大旱会否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不利影响引发争论,官方认为大旱“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无明显影响”,而质疑者则称丹江口水库持续处于低水位足以“表明调水的水源不足”,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才能尽量减少因调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旱灾或影响南水北调
一批古墓群引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办公室重视,该办在5月31日抽调考古专家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个被命名为“月亮地”的汉代墓葬因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露出水面。
为缓解汉江流域300万亩农田用水难题,丹江口水库在30年来同期最低水位的条件下,从5月29日将下泄流量调为800立方米每秒,该流量一直持续到6月3日8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数据表明,今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194毫米,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5省平均降水量均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少。
旱灾加剧了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及该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的担忧,该工程是全球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2014年汛后通水,届时将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供水。
中线引水计划就是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流出,但干旱正在袭击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在5月29日的水位是135.16米,低于死水位3.84米。
这让人们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量表示怀疑,干旱会否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综合部部长周建华表示,丹江口水库持续处于低水位,不会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新华社援引周建华的话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原来老坝体基础上的培厚加高,因此工程施工与水位高低无直接关系。
周建华表示,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建部分,坝顶高程已由162米加高至176.6米,现在工程的重点是金属结构制造安装和机电改造,不受水位高低影响。
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的官员也表示,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不会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影响,反而有利于施工,因为水位低便于施工单位对坝段水下裂缝开展处理工作。
丹江口水库水量骤减
虽然官方称丹江口水库干旱不会对南水北调造成影响,但持续干旱让这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丹江口水库从去年10月就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秋冬春连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当地降水仅有118.5毫米,较历史平均值偏少六成。
自今年4月以来,长江防总7次调度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湖北的用水需求,丹江口水库水位一度达到134.68米,降至死水位139米以下4.32米。
而丹江口水库近期的干旱一直有增无减,站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对面就能看见坝底部分裸露河床已长满荒草,甚至连附近的浅水域都长满了浮游植物。
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蔡其华在最新的一次防汛抗旱会商会上称,在丹江口水库上游来水不理想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共向下游补水57亿立方米。
尽管如此,丹江口水库对下游的补水效果并不明显。就在5月31日,汉江武汉段出现大面积河床裸露,汉江武汉段水位也逼近枯水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调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就如此缺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教授认为,“干旱对南水北调的整体布局肯定有影响”。
张博庭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称,“丹江口水库干成这样了,肯定对调水有影响。水源都得不到保证,还怎么调水?”
“丹江口水库的水快放完了,汉江仍然干旱。”甚至网民们将汉江戏称为“旱江”。张博庭认为“官方称干旱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没有影响,可能是考虑采取新的补救办法。”
针对人们对中线工程通水后若遇大旱则“无水可送”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则表示,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蓄水位将抬高,库容亦会随之增加。
而汉江汛期水量多,将来在汛末或汛后利用洪水资源,可力争将水库蓄满,郑守仁称“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被调到北方”。
新华社援引郑守仁说,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将来的调度方案会考虑到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若遇到非常枯的年份,水库则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科学调度,来确保有水可送。郑守仁建议可通过减少发电的方式,拦蓄更多的水。
郑守仁认为,将来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丹江口水库调蓄能力将更大。
调水应考虑全局利益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杜耘告诉《时代周报》,“中央政府没有进行足够的研究,估评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影响”。
杜耘表示,“特别是与三峡大坝建设之前所做的整个研究相比,三峡大坝前期探讨及研究阶段长达数十年”。
来自全国的机构和专家都参加了三峡大坝的前期研究,但相比之下,杜耘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却没有进行三峡项目那么全面的前期研究”。
“今年属极端气候不具代表性”,杜耘认为,“此次长江大旱对南水北调肯定有影响,虽然并不是全部”。
杜耘称,“应该反思一下这次大旱对南水北调的影响,调水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才能尽可能减少南水北调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必须要考虑增加调水量,采取科学调度,以防无水可调。”张博庭表示,“有必要通过别的途径,给丹江口水库补水”。
曾主持引江济汉工程可研的设计负责人之一、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水利规划技术顾问易贤命则表示,丹江口水库大旱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将带来灾难性影响。
汉江中下游自1992年以来多次发生水华,且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专家们就开始思考引江济汉具有减少汉江“水华”发生概率的生态效益。
引江济汉工程的功用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补济汉江下游流量,专家们认定该工程不但可使汉江中下游生态免受影响,而且还能改善汉江的水华现象。
但引江济汉工程只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水,并不能改善汉江中游的水华现象。易贤命批评专家们在评审中忽视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向下游补水改善不了中游水质。
易贤命呼吁决策者应重视“跨流域调水”的经济、社会、环境面冲击,要让大型水利项目利国利民,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湖北丹江口 武汉
江湖酷旱生死劫系列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