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业内人士称奶粉中激素可能在饲料环节产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03:53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贾鹏)前日,国内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奶粉中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激素,可能是在饲料原料环节产生。而对于这种易致动物性早熟的激素,很多饲料生产企业并没有专门检测方法。

  对此,北京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致婴儿性早熟的原因尚无法确定,而对于奶牛饲料的原料检测,对检测机构有明确检测标准。

  霉菌毒素检测存在漏洞

  前日,张先生称,添加雌激素不会给奶企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激素可能在饲料原料中产生。张先生介绍,奶牛的能量饲料很多是用玉米副产品加工而成,而玉米出现倒伏后,会发酵产生一种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这种霉菌毒素有雌激素作用,可以导致人或动物流产、性早熟。他称,国家颁布的《饲料卫生标准》有强制性规定,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不能超过500PPB,“也就是单位重量的饲料里,玉米赤霉烯酮的重量不能超过十亿分之一。”

  张先生表示,常见的对人和动物有伤害的霉菌毒素有8种,玉米赤霉烯酮是其中之一。一般情况下,饲料生产企业会自检其中的2到3种,然后再将饲料原料送到当地检测中心检查。但因为送检需要交费,自检又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力成本,同时送检并非强制性的,饲料生产商为节约成本逃避检查,“据我所知,全国有1万多家饲料生产企业,但送检的只是个别单位。”

  张先生介绍,国家对于赤霉烯酮的含量有严格标准,但对检测环节却没有强制性要求,两者衔接上有缺失。

  农业局称饲料有严格监管

  前晚,北京市农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针对导致婴儿性早熟的原因尚无定论,不能判断是否与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有关。

  该工作人员称,对于饲料生产行业的卫生质量标准,农业部门一直有严格监管制度,对于业内人士介绍的霉菌毒素,检测机构也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不会存在漏检的情况。”但玉米赤霉烯酮是否被纳入检测范围,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雌激素污染疑人为因素大”

  ■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马迎华教授指出,食品被雌激素污染包括人为污染和环境污染。如果饲料中人为添加雌激素,奶产品自然会含有雌激素。从政府角度来说,要保障奶粉不出问题,就需要从奶源开始监测每个环节。

  此外,还有环境的雌激素污染。目前公认的环境雌激素有工业化的化学物质、有机农药、植物雌激素等,它们广泛存在,如土壤被污染而含有雌激素,雌激素将通过植物进入食草动物体内,再通过乳汁进入奶粉制品中。

  幼儿体内出现雌激素一般都是摄入了含雌激素的食物,或因误食避孕药而致性早熟。人体有自然调节过程,所以即便是食用了含有雌激素食物的母亲用母乳喂养,也不会将雌激素传入婴儿体内,除非母体摄入了大量的雌激素。“我觉得这次事件还是人为的,有可能是饲料环节出了问题。”

  单纯乳房发育会自行消失”

  ■ 专家观点

  昨日,作家方舟子在其微博(http://t.sina.com.cn)上称,如果小孩只是单纯性乳房发育,则会自行消失,没有后遗症,无需治疗。

  北京儿童医院一中医科医生也表示,孩子只有乳房有发育迹象的话,有可能是单纯性乳房发育,家长不用太担心,可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般2岁以内孩子易发生单纯性乳房发育现象,原因是体内激素不稳定,在孩子二三岁时一般会自行消失。本报记者 王卡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