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一事当前习惯站队 不适合当记者

2012年11月01日09:51  中国青年报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近来一条新闻因为充满了戏剧色彩,而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报道称:最近,沈阳一名男子沿着铁路行走时,被经过的火车鸣笛声给惊吓着了,于是他就骂了火车司机。随后火车停下,火车司机下车与这名男子发生撕扯,导致火车在闹市区停留了两小时,造成了交通严重拥堵。    

  火车司机的脾气竟如此火爆,竟然置行驶的火车于不顾,置交通拥堵于不顾,而下车与人打架,简直野蛮和霸道之极。看到这条新闻的人,自然都会被记者的描述所感染,愤怒地痛斥这个火车司机的荒唐行为,并顺着报道的逻辑将问题归到向来被舆论视为“铁老大”的部门身上。

  可,且慢愤怒,这并非事实。据相关调查称,事实完全相反,火车司机并非肇事者,恰恰是受害者。一男子沿着铁路行走,司机为安全而鸣笛,可能被鸣笛声吓到的他,就骂了司机。司机并未理睬,开车继续前行。而那名男子火气未消,带着一帮人在原地等候,等火车返回经过时,跳上火车,将司机拉下车进行殴打。于是就有了“火车在闹市区停留两小时造成严重拥堵”的结果。

  原来如此,那男子也太暴躁、太嚣张了。可为什么在记者的报道中,却完全是相反的描述?除了采访不扎实,被表象迷惑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事当前,不顾事实如何,而是先选择站队。站在一个“弱者”的立场,一个“反抗强者”的立场,一个迎和民众喜好、容易赢得公众鼓掌的立场。这条新闻中就是如此,面对一个火车司机与行人的纠纷。记者并没有深入地探寻真相,而是先入为主地站队,站到了多数人都有的身份——“行人”这一边,站到了批判铁路部门的那一边。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铁路部门是一个强势的存在,那么所有依附于其身的符号都被当作公众的“对立面”,“火车司机”自然也被当成了一种强势符号。那个行人,似乎就成了“火车司机”欺凌的对象。

  这种站队的报道,很容易取悦读者,并在网上成为热点。行人打火车司机,不会被当成新闻,而火车司机竟然打行人,就是大新闻了。可惜,新闻报道不是编段子,不是写剧本,也不是比拼精彩和荒诞,而必须忠于事实。记者写报道,不是帮人申冤,不是替谁维权,也不是当某个群体的利益代言人,而必须站在中立、公正的旁观者的位置去记录真相。一事当前先站队者,不适合当记者,而适合当鼓动家。

  可惜这种站队思维在新闻报道中大行其道,很有市场,越会站队,越会迎合某个群体的记者,似乎越受欢迎,写的新闻越容易引起“轰动”。

  一些记者已习惯了这样的站队。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一般都有冲突,记者报道的时候,就会选择站在哪一边替他说话。比如,当发生医患冲突时,记者会先入为主地站到患者那一边。毕竟,因为医生门槛比较高,这辈子多数人都成不了医生,尤其是记者,只会有一天躺到床上成为医生救治的对象,患者可能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于是,为迎合这种多数人的利益感,记者就会站到患者一方替患者维权。当带着“替弱者维权”的立场去报道时,关于医患冲突的报道自然就很难保持客观了。也有无理取闹的患者,医院也很弱势。当年著名的深圳“八毛门”事件,医院显然就深受患者的谎言之害,媒体也被患者牵着鼻子走。不客气地说,当下医患的交恶,与一些媒体在医患冲突中不客观的报道、对医生的妖魔化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当消费者与企业发生冲突时,有些记者也会“本能”站在消费者那一边。因为记者也是“消费者”,替消费者维权、反抗强势的企业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并非如此,站队远离了新闻专业主义。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消费者曝光某饮料内含水银,毒死了人,媒体也跟在后面炮轰企业,可后来真相却是,有人故意投毒,并故意把矛头指向企业混淆视线。当鸡蛋与石头碰撞时,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这话很流行,很有道义上的美感,其实站不住脚,尤其对记者而言,因为你无法判断谁是强者谁是弱者,更无法根据强弱身份来判断是非对错。

  记者在生活中有很多身份,患者、消费者、乘客、家长,但作为记者时,就应该去掉这些利益身份,远离站队,而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这,正是记者这个行业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也是为什么自媒体永远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的原因。自媒体再强大,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记者需要专业门槛——而最大的门槛,就是客观中立的媒介素养。

(编辑:SN05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联赛杯-3度落后补时扳平 切尔西5-4曼联
  • 娱乐传新欢为王石生下一子 前男友是豪门公子
  • 财经传王石与新欢已生下孩子 长江商学院走红
  • 科技三星发布Galaxy Premier:针对亚欧市场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飓风 马未都:老外捡宝物
  • 读书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 教育北京雷霆“禁奥”:20亿富矿前途未卜
  • 育儿质检总局:谨慎邮寄新西兰婴儿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