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有之余

一、越是长假,越是繁忙

刚过去的“十一”你休假了吗?如果你的单位恰好轮到你值班,而同事们已在天南海北旅游或是天天睡懒觉,先别着急抱怨。你不妨打开电视,看见了吧,没有一家打出“暂无节目内容”的字幕,相反各种中秋晚会、十一特辑比平时还要精彩;你不妨买几份报纸,各种晚报、日报并未停刊;你不妨登陆网络,点开各大网站,新闻一直在更新,万象始终被关注。也许你的单位需要的只是一部分假期值班的员工,可毕竟进入了休假状态。而媒体界,没有谁会指望能过一个轻松无事、带薪而修的小长假。10月1日,“天下足球”主持人段暄就在节目中感叹:“越是到了长假期间,比如说春节、国庆,越是我们足球评论员越忙的时候。”

二、称其假期 实则小憩

传说中的“周刊记者的凌迟之刑始于周一,兴起于周三,感受于周五,消逝于周末”并非空穴来风,《新民周刊》新闻部主任韩波曾向记者描述了他到南宁采访的匆匆行程。周二临时接到任务后,上午马上出发,中午到达桂林,下午转到南宁,周三采访,周四返程,从南宁转至桂林,再飞回上海,周四晚上熬夜赶稿,终于在周五截稿那天把文章交付出来了。不断地碾转于各地之间,被时间追赶得连轴转,三餐甚至都不能正常吃,晚上也没有正常休息,何谈假期。

一部《搜索》,让女记者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公众聚焦。但这部本来是可以引起共鸣的电影,让众真记者们看电影时,仿佛在看别人的故事,都对“记者下班回家做饭“这一点尤其不敢苟同。导演陈凯歌被广大媒体人评价“其实你真的不懂女记者”,是的,不能称得上是“放假”只能勉强称其“小憩”的几个小时,也许大家真的不懂。

三、让突发事件来得更猛烈些吧

何为突发事件?至少你永远猜不到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可以发生在精力充沛的白天,也常常于万家安眠的晚上横空出现。突发事件发生时,对媒体人来说,哪怕已经累瘫了、睡实了,也要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都市时报》的记者洪扬林霞就曾发《记者深夜现场直击勐海查毒 边防官兵按翻毒贩》的一文,记录下了自己跟随这一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

21点22分记者跟随边防官兵结束了在打洛口的潜伏行动,回到宾馆休息。她已感到疲倦,可仍不敢松懈,上紧发条,随时准备从床上一跃而起,奔赴现场。说是休息,只不过是让身体能够躺倒床上,心里的紧张一点没有因为环境改变。果不其然,“22点53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出发!’门外传来小潘的声音,我们拎起包就往外冲!”记者的休息只短短数十分钟,马上就被事情的突变给打断了。在一番周旋后,边防官兵终于于第二天早上7点制服了毒贩,而记者也“熬了一夜,眼睛变成熊猫眼。”

突发事件永远不会专门选择工作日或者任何你准备好了的时候发生,而面对突发事件,媒体人是不能也往往不会说一个“不”字的,这是职业要求,也是个人新闻素养使然。不过,因此而牺牲的休息时间,同样也数不胜数。

是谁动了我的假期?

一、越不过职业鸿沟

对于每天争抢新闻的媒体人来说,休假也许是唯一放松的机会,但有时却连机会都算不上。本应是“源于为了让朝中官员可每五天返家沐浴”的放松假期,放在媒体人身上,不但没有褪去一身疲惫,反而神经更加紧绷。说到底,就是职业化激情在作祟,职业化激情是指为职业而激动,为职业而自豪,为职业而紧张,为职业而战斗的一种情绪状态。媒体人与新闻理想相知,与社会责任相伴,已经习惯了对身边任何事情的职业敏感。这样的职业化激情,让他们在本来就不多不长的假期中也难放松。 勉强把工作的压力揣在口袋里,看到新闻线索,又让自己专业的自觉意识左右了假期。勉强改变了“有工作没生活”的状态,却又因一通电话做出了妥协。放不下的责任,放不下的态度,也许只有职业精神和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才能让媒体人在长期超负荷的状态下,像“全能战士”那样去冲锋陷阵。

二、跨不过疲惫栏杆

调查称超六成白领过度劳累, IT和媒体人最辛苦。大部分过度疲劳的人都集中在25-30岁的IT和媒体从业者。习惯了过劳的媒体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身体做出牺牲,却往往得不到回报。前段时间在微博出现的“某媒体实习生做的分析报告”上就写到,“起早摸黑全年周末无休春节还得值班采访”,如此超负荷的工作量,换来的也仅仅是“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新闻民工而已”的评价。2012年7月31日,25岁浙江电台美女主持又用一种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有专家评论道:“媒体作业方式决定了媒体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是的,疲惫已经成为了媒体人的习惯,假期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扬汤止沸。一般来说,通宵一次,正常生理周期要用14天来修复。打乱了生物钟,也会引发身体调节系统问题,所以即便是有一两天的假期,在面对一周两次以上熬夜的媒体人面前,也似乎形同虚设。疲惫这道坎,终究是跨不过。

三、斩不断加班情缘

媒体从业者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时间很难限制在《劳动法》规定的范畴内。别人休息的时候,也正是新闻发生的集中时段,那么,考验媒体人的时刻到了。看着截稿的时间就在那里,怎么样的疲倦,他们也一定不会随便敷衍 。“俞力莎0:44,邢海洋1:02,贾子建1:07,李菁2:02,吴丽玮2:31,陆晴3:47,曹玲3:49“这是一串吓人却也感人的数字,是某周刊主编的邮箱中编辑们的发稿时间,媒体人用一个个加班加点的日子来表明了自己对工作的忠诚。当然也有研究表明,中国人之所以热衷加班,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感、是为了升职挣钱。而在这一社会现实下,不仅工作受困于“钱”,工作的背面休闲也在“为五斗米折腰”。比如,《2010~2011年中国休闲绿皮书》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称愿为赚钱而自动放弃休假,很多人则为了保住饭碗放弃休假。媒体人为了完成工作量或为了增加收入,时常处于自我不断的加压、增大工作量的状态。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下,加班逐渐成了家常便饭,休假也似乎只是一种奢望。

你还记得上次放假是什么时候吗?

高立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问:你还记得自己上次放长假是什么时间吗?

答:上次长假是在端午节。

问:你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够吗?

答:财经媒体一般每周都有两天固定的休息日,总体来说还可以,但是休息日有时在外地出差,这样就会休息不够,比较累。基本每个月都有一次出差吧。

问:假期期间突然被叫去工作时的心情?

答:当然非常生气,但又不能不去。

王长星(贵州电视台记者)

问:假期期间突然被叫去工作时的心情?

答:这要看情况,如果是突发性事件,大事件,其实还好,有时候还会很兴奋,毕竟是做这一行的嘛。但是如果就是日常的小事,会觉得反感。

问:你觉得媒体人的休假权有没有得到落实?为什么?

答:没有。这跟工作性质有关,媒体工作没来就是这种很难定时的,你周五做的采访,你说你周六去不去整理一下,还要考虑时效性的问题。另外,同样是在媒体,做的工作不同也不一样,比如我们跑民生新闻的跟他们作专题的就没法比。我们是一年365天都要播,而且还是直播,就必须至少留一半的人在单位,所以假期自然也就少了一半。另外,有时候自己想提高学习一下,单位里的设备平时都有人用,那你想学习只能在假期了。

结语

  媒体人,你还真是带薪休假寥寥,可带辛休假却不少!(李星佺)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  

传媒观察往期回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