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更关注时政八卦 团队意见决定选题

2013年01月28日17:44  新浪传媒
《壹读》封面报道--世界的隐私 《壹读》封面报道--世界的隐私
《壹读》专题总监潘晓凌 《壹读》专题总监潘晓凌

  1月24日下午,由新浪网传媒频道主办的第四期新浪传媒论坛在京举行,本期论坛主题是“起底封面大稿--主编眼中的黄金编辑守则”。《中国周刊》、《VISTA 看天下》等五家杂志的采编业务相关负责人揭示了各自杂志封面报道的关键词,比如《壹读》在选择封面报道时倾向于“好看、好卖、好创意”的选题。以下为《壹读》专题总监潘晓凌讲述该刊封面报道出炉过程。  

  潘晓凌:其实5本杂志里面我们《壹读》是最年轻的,我也对《壹读》的封面做了一些归类,《壹读》是8月6日出生的,是狮子座。我们的口号是叫做“轻幽默,有情趣”,“轻幽默”指的是我们整个杂志的腔调,“有情趣”不是那种“情趣”,更会讲究有含量的情趣,就是我们的创意和策划。我们是一本半月刊,我今天在准备的时候把我们的封面策划分成了四类,其实从这四类里面已经可以更具体的看到我们杂志的整个定位和核心读者群的定位。

  这个是最厚的,有6本,是属于时政八卦。之前陆晖老师也说过了卖的最好的就是习近平的那期,我们的主编就是当时《看天下》的主编,当时他们那时候卖的最好的那期是朱镕基的那期,接着朱镕基的那本新书出来了,他们抢先做了个一个摘编,那期也卖脱销了。

  第二个类型比较多的这个,3本,满有情趣的。比如说像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出了叫“这些玩法你未必知道”,就是国庆的十天长假到底该怎么玩。

  还有一期做“冯小刚的1942”,当时想这个怎么做呢,做的话我们怎么跟其他的同行区分开来,讨论着讨论着我们就想我们做1942与冯小刚无关,我们去看1942年那年的方方面面,国民党发生了什么,共产党发生了什么,文艺界发生了什么,这期还挺好卖。

  我们其实跟热点跟的很少,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不是一个原创的刊物,我们是个半月刊这样的一个出刊频率,我们做了很多的减法。

  这个“出国潮”一直是当下的热点。这个“回家领赏”,是当时伦敦奥运会刚刚完了之后我们就想到这样一个点子。“交规红了”这期是跟的热点。

  以上介绍大概阐述了《壹读》是什么样子。首先算性别可能偏重于男性,更关注时政八卦,这个时政八卦就是要做最大公众化,我们就是一本大众刊物,照顾最大群体喜欢我们。

  大家可能会问,你们的封面策划有没有一个明晰的规则,其实我们的规则有,但是不会有1、2、3点,我们规则非常简单。我们的封面选题会跟其他版面的报题会是分开来的,我们专门会开一个封面选题会,这个会上是所有人都会参加,这个所有人不仅仅是采编团队,我们还会找发行、广告,甚至前台小姑娘,非常鼓励他们来参加。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规则,我们判断一个选题能不能上封面、好不好卖,规则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40多人的2/3以上都喜欢。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学的不同的专业,会有自己对生活方式和品质、情趣的追求,但只要是我们这个团队近50个人,大家都说这个选题很棒,我们的主编就觉得这个会是一个好的选题,他说过“人同此心”,这个词给我印象非常深。

  于杰: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兴趣。

  潘晓凌:是的,因为这种社会的暗涌,有时候很难总结出来,但是的确有一股暗涌在这儿,这种暗涌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一种默契的人同此心的驱动力和冲动在里面。

  我们刚刚开完年会,我们年会上今年的业务大奖的一等奖是这本“换届时刻”,其实很多杂志都做了这个题材。

  我想介绍的是我们做了什么,首先我们的开篇叫“新老交接的时刻”,这个其实是一种时间纵向的历史的溯源,是来自于公开报道,就是把过去20年的那几次重大的交接里面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翻出来,比如有些内容摘自《江泽民传》,其他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公开出版物,都是蛮花絮的东西。

  这个很有意思,我们把过去20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展现出来了,光是通过这样一种版面元素都能够透露出各种变与不变的信息,是很老的东西,全都是过刊、老刊平时都不会有人看的,放在这里会发现一下子意义深刻,有很多的信息增量。

  下面就是参考消息,我们从参考消息里面能看到的西方眼中的中共十次的换届,这也是满巧妙的。还有“外国怎么说”,还有“外国智囊团怎么研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换届”。

  这个是最大的亮点,叫“光阴的故事”,这可能也是我们封面策划的特色,我们除了文字之外还会把我们的图片、专题这个版调过来,一起服务这个封面,这个“光阴的故事”非常有味道,把历届领导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还在下乡时候的各种老照片集合在这里。

  我试着总结了一下我们这一期封面,资料来源主要就是这几个:一个是合法的出版物,还有一个是公开的史料,还有党报的报道,还有它的封面。第四,外媒的报道。第五,老照片。也是很集中体现了《壹读》现在办刊的特质,因为我们其实跟《看天下》长的满像的,我们就是一本文摘的杂志,非常注重资料的整合,我们现在也在增加一些原创比例,但是我们的封面基本上还是资料的整合,我们觉得其实在这种资料整合方面还是有满大空间的。

  因为大家有没有觉得从2012年开始“大数据”这个关键词在中国很热,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其实是没有大数据基础的,大数据这个词完全是一个舶来品,在美国是完全建立在他们政府信息完全公开的,到处都会有效精准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在中国我们眼前这个矿产还是满丰富的数据,我们还是可以去挖掘,我们照样可以去做各种信息的挖掘。

  坦白说为什么文摘杂志现在会做越来越多的原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原创杂志转载的门槛越来越高,甚至不愿意让我们转载。我们觉得我们未来会向更多这种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数据整合、信息挖掘、信息整合。

(编辑:SN053)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重庆不雅视频爆料人:另一厅官涉案
  • 体育AC米兰宣布巴洛特利加盟 CBA广东14连胜
  • 娱乐《甄嬛传》登陆美国台词翻译引关注
  • 财经重庆不雅视频做局者曾连获市政大单
  • 科技深圳宝安区司法局公款买手机:25台16万
  • 博客柴静:广州拆迁争议 董路:给柴静打80分
  • 读书一生仇未报:林彪军事生涯最耻辱经历
  • 教育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北大清华人大居前三
  • 育儿卖萌吃面弟网络爆红 瞧这坚毅的眼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