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舆论场缺少名副其实的“理中客”

2013年10月29日17:18  新民晚报

  汤嘉琛

  人们就事或某人的看法分化成若干个阵营,是公共讨论的一种常态。无论是改革、开放等宏观议题,还是“韩寒的身高到底有没有一米七”之类的口水仗,都能让持不同意见的人吵得面红耳赤。不过,想必很多人也都已经注意到,几乎在每一场争论中,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特别的论者——他们热衷于表达与流行意见相异的观点,他们自诩“理性、中立、客观”,他们被网友称为“理中客”。

  拆开来看,“理性”“中立”“客观”全都是褒义词,它们也是多数人在公共意见表达中颇为稀缺的品质。但当这三个词组合成为“理中客”这个网络标签,则或多或少带有几分贬损的意味——如果有人用“理中客”来评价你的观点,往往意味着对方认为你的观点仅仅“看似理性”“看似中立”“看似客观”。

  单从话语和逻辑习惯来说,“理中客”们的发言,常常带有“你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而我谈的才是本质”的智力优越感,他们总认为自己掌握了健全的价值观;他们自诩在立场、阵营上保持中立,强调除了事实没有其他因素能左右他们的观点;他们善于使用真实、正义等抽象词语,以显示自己话题选择标准的公正。但是,“理中客”也是常人,他们的任何判断都不可避免会体现自己的价值预设、价值偏好。

  不同的人对“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原本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至于“中立”,如果一个人真想在某个议题上保持中立,最佳的选择其实是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不是成为论战参与者。人们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话语资源分配给哪些话题,本身就是基于价值判断而做出的一种选择。此前的诸多案例也都在证明: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名副其实的“理中客”极为稀缺。

  一个人在公共讨论中呼吁回归“技术讨论”,并不保证他的出发点足够客观公正,选择性失明以及放大一些次要细节,真正目的可能是转移舆论重心。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如今很多公共讨论中冒出的“理中客”,看似理、中、客的言论,实际上带有刻意扭转舆论风向、搅混水污染舆论的企图,终极目的在于加剧舆论阵营分化,诱使一些人放弃原先的立场。当然,有些“理中客”,则明显带有向权力谄媚、主动为权势辩护的“乡愿”气质。

  “理中客”这个看上去很正派的词,如今已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负面标签,即便如此,尽量在公共讨论中秉持理性、中立、客观的原则,让观点表达少受利益、立场、权势的干涉,依然应该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毕竟,即便能做到“理中客”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对于消弭社会分歧、增进社会共识而言,也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编辑:SN00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国锦赛-丁俊晖绝杀胜 卫冕冠军出局 视频
  • 娱乐杨采妮19年情修成正果 周六新加坡办婚礼
  • 财经审计长讲秘闻:刘志军案上报前沉默1小时
  • 科技谷歌将推新款谷歌眼镜:适用戴眼镜者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解密:蒋介石晚年曾密约毛泽东访台
  • 教育盲人国内高考遭遇不公 自学雅思赴英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