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应具人文关怀

2013年12月31日09:42  法律与生活

  新闻报道应具人文关怀

  文/白映莎

  目前,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现象日趋严重。

  在某媒体对一次空难的报道中,记者细致残酷地展现在空难停尸房停放的七八具罹难者遗体的惨状,对受害者的亲属进一步造成伤害,被评价为“毫无人道主义”的报道。还有一些媒体在报道矿难时用“死亡多少人”,而不用“遇难多少人”。

  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的《今日关注》栏目曾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以选择题的方式让观众猜测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这种举动引起观众极大愤慨,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指出“传媒应有道德底线,不应借人质事件发财”。后来,相关责任人被开除公职。

  《法律与生活》杂志(2013年8月第15期)封面文章《冀中星,守住底线》一文中,对冀中星的报道就不失人文关怀。冀中星在多次维权无果后,选择了“自杀式”维权的方式,在首都机场引爆炸药。但他在点燃炸药前,曾善意地提醒周围人躲开。文中称冀中星的行为虽犯罪,但他守住了人性的底线。像“死亡多少人”这种表述方式、刻意进行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的举动,就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人辞世的消息时,多用“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或者“不幸遇难”等饱含深切同情的语句。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性、案件类、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客观、理性和对遇害者、受灾者的同情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不能麻木不仁、冷若冰霜,更不能一味地制造“卖点”和所谓的“轰动效应”。每个生命都是人的同类,都值得人们同情与关怀。

  在灾难性报道中,更应体现人文关怀。媒体应持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因为灾难除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还会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重创。

  什么是人文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应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究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所以,我国在几年前修改《宪法》时将“国家尊重保护人权”写进庄严的《宪法》。但一些媒体却常常逾越人文关怀的底线。

  孔子曰:“仁者爱人,人恒敬之。”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就是人最基本的同情心,是起码的人性。如果连这点儿都做不到,谈何优秀的记者?所以,对于当前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应当反思反省,不再犯这种错误。

  从媒体人文精神重塑、媒介文化品位的提高、媒体从业者素质的改善以及自律和他律等多方面对当前的新闻报道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构建,很有必要。只有如此,现实中新闻报道的“冷漠化”现象才会逐渐减少,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最终价值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毕竟,对人权的尊重与否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起码标准。即使是遇难者,也应有尊严。

  作为媒体,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地传播正能量,决不能麻木与冷漠。就像美国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所说的那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们的损失,因为我们包孕在人类之中!”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3年12月下半月期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冲撞驻军“港独”分子称元旦再有行动
  • 体育舒马赫恐永久脑损伤 医生称无头盔难幸存
  • 娱乐冯小刚:朋友说我骂的好 遇陌生人获力挺
  • 财经干部吸烟背后:三大烟厂靠政府采购发家
  • 科技广州游客欧洲丢iPad寄回被征关税
  • 博客美国网民热议习总吃包子 传达出什么信息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名学生本变专:探究谁动了他们的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