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报家族传统衰落 付费手段应战新媒体

2014年01月16日12:39  时代周报
资料图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子宇 实习生 汪刘

  陈光标这位以被人称为“暴力慈善”作秀行为而出名的中国商人,本次在美国没有任何收获。陈光标的上一次作秀是公然展示自己拥有的财产—将其以人民币实物的形式展现,被估计大概有16亿。然而距离《纽约时报》的市值依然有较大差距—拥有该报纸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23亿美元。陈光标宣称一个香港商人愿意出资6亿美元,而只要《纽约时报》肯卖,自己不惜倾家荡产。

  路透社表示,《纽约时报》的董事会成员拒绝见陈光标。这家报纸的董事长小亚瑟•苏兹贝格(Arthur Sulzberger Jr)近期称不会卖掉《纽约时报》。而公司发言人也拒绝评论陈光标收购事宜。除了因为自己特殊的名片而造就话题外,陈光标似乎只收获了嘲笑,一些中国新闻人在和时代周报记者交流时甚至表示羞于再谈这件事。

  然而陈光标的失败主要是源于他非常缺乏专业的做法,而并非《纽约时报》本身绝对不可收购,背后控制报纸的苏兹贝格家族也是人,如果在包括经济在内的多个元素契合的话,收购《纽约时报》并非天方夜谭。本身,世界主要纸媒均非国家所有,其老板的更迭是西方报业史上的常事。亚马逊集团老总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一事已经引起了许多关注。新媒体时代,纸媒前途不明,更换老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

  东海岸的美国家族报业传统

  陈光标被《纽约时报》拒之门外,基本就意味着不可能完成收购。因为尽管纽约时报集团属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的纽约时报公司,然而其股权结构却意味着即使陈光标有再多的钱,强行恶意收购也是不太可能的。这也是由于《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控制历史传统。

  奥克斯•苏兹贝格家族已控制《纽约时报》逾百年。其创始人是美国记者、政治家、曾任纽约州副州长的亨利•贾维斯•雷蒙德。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借了75000美元收购了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就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1935年奥克斯去世后,其女婿苏兹贝格接过时报发行人的大印。他领导《纽约时报》度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和二战的艰苦岁月。《纽约时报》的真正腾飞来自于第四代发行人,苏兹贝格的独子,阿瑟•奥茨•苏兹贝格。他励精图治,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多元化经营。他在任30年,《纽约时报》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63年到1991年间,报纸的收入从1亿元增长至17亿美元,这一过程中,《纽约时报》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经营向市场式经营的转型。

  然而,正是由于苏兹贝格家族希望长久控制这家报纸,在上市时就设计了双重股票结构。甲类股票公开上市流通,而乙类股票则由上市前私募投资者的优先股和普通股转化而来,几乎不流通。每股拥有1票表决权,而所有原始股份为乙类股票,每股拥有10票表决权。一旦有乙类股发生外部转让,该股份将立即转为同等数量的甲类股。由于甲类股无法转化为乙类股,而乙类股则可以转化为甲类股,导致既可以获得融资,又避免权力外流。以《纽约时报》来说,由于董事会中70%的成员由乙类股产生,甲类股仅负责30%。尽管80年代之后其乙类股也可以流通交易,但控股苏兹贝格家族仍然规定了族人的优先购买权以及乙类股绝对的投票权优势,以此避免了恶意收购的可能性。而改变这种双层股权结构,则必须得到家族信托公司董事会8人中6票以上的赞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陈光标真的能倾家荡产或者说服其他人和自己一起发起恶意收购,买下23亿美元的《纽约时报》甲类股票,虽然他能获得99.4%的分红,他也只有30%的投票权。所以他依然不可能获得《纽约时报》的所有权。

  提及美国的家族报业,格雷厄姆家族和《华盛顿邮报》也不得不说。1877年,斯蒂尔森•哈钦斯(Stilson Hutchins)创办了《华盛顿邮报》让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华盛顿邮报》的买主尤金•迈耶及其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重新建立了该报的信誉和经济状态。

  1963年,菲利普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农场吞枪自杀。随后,控制权落入菲利普的遗孀凯瑟琳·格雷厄姆手中,在凯瑟琳掌权时期,她从《新闻周刊》请来布莱德利担任副主编,两人合作无间,携手把《华盛顿邮报》推向辉煌,该报通过报道“水门事件”赢得国际地位,在他的监督下,《华盛顿邮报》在全国和全世界开设办公室,《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一起成为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

  2008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孙女凯瑟琳•韦茅斯被任命为《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和行政总裁,她也因此成为最新和最后一个家族继承人。2013年,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华盛顿邮报》的经营每况愈下。但是很多人认为,特殊家族制股权结构还是能够让《华盛顿邮报》在面对收购时有一定主动权,最终贝索斯的收购有巨额的溢价成分—价值5000万的《华盛顿邮报》被2.5亿美元收购。

  这种家族报业传统,由于广泛存在于东部的旧殖民地各州,所以也被称为“美国东海岸的家族报业传统”。甚至一些西海岸的著名报纸也是如此,比如《洛杉矶时报》,其最初创办人为托马斯•加德和内森•科尔。1882年8月由哈里森•格雷•奥迪斯接办。1917年交由奥迪斯女婿哈里•钱德雷接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正在瓦解,在《华盛顿邮报》被贝索斯收购以后,《纽约时报》是目前美国剩下的唯一一个家族大报。《纽约时报》会以什么方式应对未来的新媒体冲击尚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其不会轻易地被来自中国的富豪所收购的。

  都是默多克的报纸

  当美国的家族报业正在走向终点时,大型新闻传媒集团被认为是应对这个时代媒体剧烈变化的最主要工具。庞大的传媒集团对传统老牌报纸发起一次又一次让人无法拒绝的收购。最终导致了:在几十年前,人们热情地讨论着格雷厄姆的《华盛顿邮报》与苏兹贝格的《纽约时报》的美国报业德比,然而在现在,大家只能说,噢,都是默多克的报纸。

  鼎鼎大名的新闻大亨默多克因为手下一系列小报的丑闻而享有不好的声名。但实际上许多拥有悠久历史和极高历史声誉的纸媒都是这位澳大利亚大亨的旗下之物。默多克拥有的新闻集团曾经拥有英国的《泰晤士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其中《泰晤士报》是英国最老牌的主流媒体,一向被认为是国际报界保守和稳重的象征。而《世界新闻报》则在2011年因窃听丑闻而被关闭。

  在美国新闻集团拥有道琼斯公司,而该公司拥有《华尔街日报》等美国报纸。另外新闻集团还拥有著名的出版社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及大名鼎鼎的福克斯娱乐集团,该公司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和美国主要电视网之一的福克斯广播公司。虽然在2012年,默多克宣布新闻集团将分拆成为两家公司,一家面向媒体行业,而另一家则面向出版行业。但新闻集团毫无疑问是一只庞大的“利维坦”( 《圣经》中的海中巨兽)。

  在拥有金钱和老道收购经验的默多克面前,传统的由家族控制的媒体抵抗力不足。以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公司为案例。原本这家公司属于班克罗夫特家族,该家族当时只掌握了道琼斯公司24.7%的股票, 但拥有64.2%的投票权。这让默多克的收购成为拉锯战,最终同样是内部瓦解,由班克罗夫特家族控制的非流通股股东的最终赞成率为54%,导致默多克收购成功。虽然道琼斯公司及下属的《华尔街日报》等落入默多克之手有内部斗争的原因,但如果没有新闻集团强大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影响力,单单凭借开出一张支票,是无法获得这些。

  如果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会让人感到厌恶,那么同样是处于大型传媒集团的旗下刊物,英国的两家老牌媒体《经济学人》杂志和《金融时报》则以其一贯的严肃性和品位赢得全球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的青睐。

  创立于1888年的《金融时报》属于著名的培生出版集团(Pearson plc)。培生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的媒体公司,于1844年创立于英国伦敦。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公司及书籍出版商,旗下除了《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外,还拥有知名的出版商标朗文出版社(Longman)等。另外,英国最大的考试及专业评核机构Edexcel也是培生的成员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是经济学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经济学人集团则是一家私人企业,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东控股,另一半则由《金融时报》所有。

  纸媒隶属于大型新闻传媒或者出版集团的情况普遍见于欧洲大陆,那些历史悠久的知名媒体大部分都需要背靠一棵大树。在法国,最有名的报纸是《费加罗报》,其隶属于沙克报业集团。该集团在法国和比利时共拥有超过70种法语媒体。其总部位于巴黎。

  在2004年,达索工业集团收购了《费加罗报》隶属的沙克报业集团。这家集团其实和报业本身无关。达索集团是世界主要军用飞机制造商之一,具有独立研制军用和民用飞机的能力,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多年来主要以军用飞机为经营重点,如协和式超音速客机。虽然看起来,喷气式飞机和法国资产阶级喜欢的报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毫无疑问,拥有工业巨头的支持,可以让这家报纸在当今年代保持自己的一定品格而不用过于屈从经营压力。

  在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也被两家出版集团控股,其中古纳雅尔出版集团拥有《明镜》周刊的一小部分股份,而著名的出版商贝塔斯曼集团拥有该出版集团74.9%的股份。

  日本报业强人历史的终结

  尽管美国和欧洲拥有强大的报业传统,但是世界上发行量最高的两份报纸却都在人口只有1亿多的日本,这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日本人的阅读热情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在另一方面佐证了日本报业经营者的实力。

  和主要西方国家一样,日本的巨头报业集团,在早期都属于富裕的私人老板。世界上发型量最大报纸《读卖新闻》曾经拥有一个超级有名的老板—正立松太郎。由于在其领导下《读卖新闻》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正立松太郎被称为“读卖中兴之祖”,新闻界的人一般称其为大正力。除此之外,还在日本社会的其他方面具有极高的影响,被人称为职业棒球之父、电视之父、核电之父等。

  正立松太郎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后来加入内务省成为一位官僚,后来更成为警视厅的警务部长。后来辞官下海,买下了当时经营不善的《读卖新闻》。对报纸进行改革,获得了较大发展,由于他在财界和政界有广泛的影响力,曾担任过二战期间的法西斯组织大政翼赞会的总务,后来导致他一度被指定为战犯而且被逮捕,不过最终没有被起诉。

  在战后,他广泛推动日本职业棒球运动的发展,其拥有的棒球队—读卖巨人队也成为日本体育史上最显赫的名字。正立松太郎死后,他的长子正力亨继承了父亲的庞大商业帝国。到了正力亨之后,技术型人才渡边恒雄执掌了这家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任《读卖新闻》总裁和社长的渡边恒雄是政治记者出身,在日本政坛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被称为“一代政治记者”、“终身主笔”。而且和《读卖新闻》的传统保守主义立场不同,具有文人气质的渡边恒雄反对日本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致力于揭露日本的战争历史。作为日本当代头号政治记者,渡边与战后历届首相及实力派政治家均有过从,在政界人脉甚广、影响力极大,经他介绍,做政治家、甚至首相秘书官的人亦不在少数。

  在日本,和《读卖新闻》形成竞争态势的主要是《朝日新闻》。两家媒体不但具有日本发行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且在政治立场上也是经常针锋相对。《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常常被视为日本舆论左右翼的代表。

  《朝日新闻》1879年创立于日本大阪,1881年,村山龙平和上野理一获得这家报纸的经营权。1933年,村山龙平死去,上野家族的第二代家长上野精一成为《朝日新闻》的社长。从此以后,村山家族和上野家族的成员经常交替或者一起执掌这家日本报纸。但二战后,由于盟国整肃日本的媒体,两大家族的成员一度辞职,但后来还是回到了《朝日新闻》的社长职位上,只不过公司架构进行了改组,不再是一家独大,而变成了股份制。

  “《朝日新闻》是一家股份公司,但没有上市,也不接受政府的资产。在战前,主要股份在‘社主’村山和上野两个家族那里。这些股票世世代代留给子孙。”日本资深媒体人野岛介绍。

  目前村山家族和上野家族大概保持了《朝日新闻》股票数量的约四成,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们仅仅是《朝日新闻》的主要股东而已。

  对于中国企业家有没有可能收购《朝日新闻》等日本主要媒体,日本资深媒体人大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首先要说包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在内的日本主流媒体是股份公司,股东的大部分是公司人员,在经营上跟政府没有关系。你问假如陈光标要买它们,在这些媒体遇到经营上的困难的情况下,理论上买得到。但陈光标要买也一定需要大部分股东的同意。但被这样的收购,报纸会失去公信力,读者就离开。股东不可能支持。所以我觉得实际上像陈光标这样的人不可能买到日本报纸。”

  “由于《朝日新闻》的股票主要拥有人野上家族和村上家族都希望世世代代拥有这些股票。所以目前出卖的可能性是零。所以这个和是不是中国人来收购没有关系,外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无法买走《朝日新闻》。”野岛分析。

  各媒体的应对冲击之道

  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设想可能是受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启发,而后者的背景则是纸媒在网络等新形式冲击下的衰退,有人戏称记者是一个正在消失的职业。

  不过世界各国的媒体均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应对新冲击,有些也取得了成功。以《纽约时报》为例,其网络版、客户端收费阅读的策略皆取得了成功,初步弥补了纸质版广告的下滑。董事长小苏兹贝格就曾表示,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而主推网络版报纸订阅业务。

  2002年《纽约时报》收购了About.com公司,这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门户网站,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站点之一,它的加入为公司总收入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纽约时报》专门设置了关于组织转型、数字化建设研究开发中心,同时《纽约时报》内部形成了细致的分工:技术部门把《纽约时报》从1981年以来的新闻都做了数字化,并进行了索引,将《纽约时报》扩展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传统采编部门加大了对图片部门和多媒体部门的投入,让网站上所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和互动。《纽约时报》甚至还有一个独立研发团队,以为未来五年到十年之后的技术做实验。

  2011年3月,《纽约时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变,它为自己的网络版建立起付费墙(Paywall)制度,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纽约时报》成为第一份这样做的美国大众新闻报纸。一年之后,《纽约时报》的数字发行量超过了纸质发行量。次年《纽约时报》及集团旗下《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这对报纸业的商业模式是一次颠覆—传统的发行物往往80%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付费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3年初,《纽约时报》宣布将每月用户可免费阅读的文章数量从20篇降至10篇。

  《纽约时报》在网络付费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经济学人》则依靠充当顾问。其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的分析报告多针对企业和政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中立智囊团。EIU分析报告价格昂贵,一般只有企业和政府才能承受得起。

  由EIU和《经济学人》杂志发起的经济学人大会(Economist Conferences)则是其保持成功的另一大功臣。经济学人大会吸引的参会对象多是全球政要和跨国公司CEO,经济学人出版集团的全球资源可想而知。

  “在日本,报业集团往往喜欢通过举办社会活动的方式盈利。每日新闻社的主营还是报纸《每日新闻》,但是会主办棒球比赛等文化活动以及学术型研讨会。针对纸媒不景气的问题,从2001年左右开始也在做网页新闻,最初是全免费可阅读,从2013年10月份左右开始,想阅读全部内容要付费的。”工作于日本媒体的丁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尽管日本纸媒似乎还能依靠着坚强的纸媒阅读习惯维持下去,但也有人批评日本报业已经错过了新媒体转型的最好时期。《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都出现了一定的经营危机,甚至有声音说,日本纸媒希望申请政府补贴。但如果这件事一定实现的话,无疑会对纸媒的独立性构成危机。

  (原标题:世界大报背后的老板们:家族报业传统正在衰落 各施手段应对新媒体挑战)

(编辑:SN085)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包子店将在习近平就餐处原地划线留念
  • 体育总局:暂不弃王濛冬奥 否认伤情重于刘翔
  • 娱乐春晚节目曝光 黄渤唱歌张国立说快板
  • 财经去哪儿网被曝售卖加价机票 代理商变黄牛
  • 科技最后一课:日本如何输掉新互联网时代
  • 博客苗炜:我为何对北京后海和南锣反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河北农大招聘保安最低需为硕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