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泓:灾难报道断裂在于反思性报道缺失

2013年09月02日11:42  新浪传媒
徐泓 徐泓

   新浪传媒讯:2013年8月27日,首届中国灾难报道高级研修班在四川成都举办。本次活动是由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瞭望东方周刊、壹基金主办,新浪网、猎豹专业全能爱心联盟联合发起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独家提供学术支持。北京大学徐泓在培训班上做了主题分享灾难反思报道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以为实录文字:

  徐泓:好久没有这么讲课了或者这么讲话了。这次来因为是确实是我们参与了学术支持,但是我是自己过去当过记者,虽然教了十几年书,但是我不擅长做学术型的东西,所以今天我更加希望接地气,我好久没有跟记者,尤其是跑地震一线的记者这样近距离的接触了,这是我这次来内心第一个渴望。

  第二个是当记者的时候都非常推崇当年的两个优秀记者,钱钢和卢跃刚,虽然我的岁数比较大,我是四十年代生人,他们是五十年代生人。我当时做记者做了将近三十年才去大学当教师,教了十五年,我当记者的时候八十年代钱钢、卢跃刚都是我心中非常优秀的记者。

  我今天发言的关键词是“反思”我想从六天前,其实这也不是新闻了,这两天新闻大量的新闻都是被薄熙来的问题高度覆盖。六天前的这个新闻传得还是比较多,这是新浪微博上的接力转发,转发一个题为“陈晓武反思文革道歉”的帖子,他在帖子里面向当时被批斗和伤害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同学真诚的道歉,帖子最后一段他说“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为文革翻案的思潮,我认为如何解读是个人的自由,但是违反宪法清反人权目前的非人道主义行为…民族富强和中国梦”这个帖子最后一段是这个,最后一句话是“没有反思谈何进步?”所以为什么反思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个帖子被流传得这么广?我想从意义上简单说说反思,他是指回过头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思考,最重要的思考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进步的,所以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他反思的定义是什么呢?他说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但是反思报道,在我们灾难报道一度是禁区,现在也是敏感词。

  一般说来我认为灾难报道现在经过了这么多次的灾难报道的洗礼,以及灾难报道过程当中不断开放了,国际中的优秀报道的比较学习,包括今天下午还有日本读卖新闻社的记者给我们讲日本地震报道的情况,不断的在打开窗口,我们可以看到灾难报道其实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它要承担三个功能,三种社会担当,第一个就是信息的知情权,这个知情权很重要的是通过对于灾民为中心的灾难现场及时全面的报道来实现的,这一点注意它是以灾民为中心的灾难的现场报道来实现的。第二个是监督,通过对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救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报道来实现的。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反思,这个反思是什么?它可能在灾难开始之后就进行了,当然在灾难报道的后期应该更加重它的份量,这个反思主要包括对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社会对其防范措施逐一进行复判的检查,发现有没有制度的缺陷,有没有法律的缺失有没有政府官员的失责然后再次总结经验教训。新京报有一个记者说灾难第一个是抢动态,第二个是做人文,救灾基本结束做深度,我理解的深度就是正式反思报道,它是以不断检索漏洞,缺陷、缺失,不断追问原因责任为主的,所以反思报道不仅是灾难报道的题中之意,不可缺少的环节,反思报道是构成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灾难性报道的核心价值,我赞同这个说法。

  央视有一位媒体人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曾经发出过疑问,他说咱们做新闻大多是想要给历史打草稿,他说新闻如何进入历史请看我们的灾难报道,不见灾民困顿,灾难原因,责任者有无疏失,他认为这样的新闻根本是街头小广告。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要想进入历史,需要我们的接续点,现在是断裂的,灾难新闻在何处断裂的?断裂在哪里?显而易见在于反思性报道的缺失。所以简单的梳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咱们最近一直在谈老有一些断裂新闻,我们会发现其实最大的断裂新闻或者是烂尾新闻就发生在那些一度震撼人心举国关注的灾难报道。

  举两个例子,2003年非典,非典已经证明不科学,国际上对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叫做(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非典的突袭使得中国第一次成为全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道主角,那次事件中主要博弈的是政府信息能否公开,六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预期宣布了解禁,危机解除了。这次报道表现突出的是财经杂志,财经杂志很早就介入到非典的报道中间,从地方新闻变成了一个全国新闻,全国新闻变成中国新闻,从专业角度上特别需要学习的灾难报道全方位的记录,同步记录,突破了禁区。在灾难报道后期他们觉得反思是灾难报多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在6月20号他们抢时间作出了封面文章叫做《非典必须改变中国》,它是由四篇文章组成的。我想十年前这组反思性报道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仍然是我们每次在灾难报道过程中进入反思性报道的目题,我后面会继续讲我们记者要大量在自己心目积累目题,根据这种目题实现自己的数据库才能真正完成我们每次报道之间的断裂问题。

  那么五年前,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次我们媒体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历史性突破,就是现场突破,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方位进入现场开始持续报道,原来不能进入现场,这次媒体报道有大量总结和表彰也有大量的反思,我们也曾经参与其中,我们举办了5.12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报纸版面,我们感觉到从5月19到5月21号平面媒体在版面有重大的突破,中国新闻改革有三个特点,我讲其中一个特点,由形式变革倒逼内容变革,所以不要小看版面的变化,版面变化带来了内容的变化。同时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就带来了电视内容的变化,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那时候我们新华社举办了首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安全及灾难报道高层论坛,并与全国十所新闻传统院校评选了十件在汶川报道中的年度最佳作品。还有一个研讨会,当时宣传得不多,但是非常有意义,就是我们学院和北六院联合召开了关于灾后心理救援和培训班,这是第一次非常鲜明的,这还不是新闻伦理,第一次非常鲜明的明确尖锐的提出来成为研究和考察灾难报道传播效果一个新的角度。那次我个人最大的收获还是对反思报道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灾后心理救援是分几个阶段实施的,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救援内容,这里我首先要讲心理救援原词叫心理救助,经过汶川地震之后他们用的是“救援”,不是“救助”,这里就涉及到今天上午卢老师讲到的对灾民救助还是有一个向上一样的施助,是一种馈赠,是一种施舍。他们觉得不是这样,在灾难中间是心理支援,是整个社会的支援,所以他们的学说里面心理救助改成心理救援。他们分为心理急救期,他们对5.19对5.21号举行的三天全国哀悼日给予了高度评价,给予的评价并不是为中国平民下半旗,是从灾后救援角度出发,这种时间需要仪式感和形式,这种仪式感和形式通过悼念死者帮助生者走出悲痛,通过宣泄情绪获得社会的精神支援,所以这样的仪式不是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是有很强的人文内容。根据灾后心理救援理论和实践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心理修复或者叫心理重建期,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那么这一点就是心理修复或者重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从社会来讲就是看政府、社会、公众对灾难是否具有反思的精神和行动。有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有,才能把感性的体验转化为理性的认知,才能把仪式性的哀悼日之后的感性的认识上升成一种理性的认知,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才能做出灾难一步步成熟,让民族一步步成熟,进而推动历史进步。

  没有反思哪里来的复兴,怎么兴邦?灾后心理救援讲得很清楚,没有反思的修复只是修理,没有反思的灾难报道是不完全的报道,严格来讲是宣传报道,不是新闻报道。进入7月抗震救灾报道数量大大减少了,在有些媒体上乃至突然消失了,因为当时奥运报道成为重中之重,于是5.12重灾报道成为了断裂新闻,就是在那次的研讨会上心理学家就尖锐指出这是那次报道重大的失当,汶川非常突然的就被媒体冷落、遗忘,实际上在受众心里,尤其是灾区群众心里已经造成了一种新的伤害,这也是我们在再反思应该注意的一点。而在汶川报道当中一个是关于预报,一个是关于地震校舍倒塌的报道,校舍倒塌的报道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它的过程,从一开始发现这个问题就包含着调查、置疑,反思内容,由于它包含着强烈的置疑、反思的内容所以地震发生第三天又被报道,在报道汶川地震报道中不仅提抢救学生的新闻,从那时起直到6月9号我们发现到了地震灾区的媒体三次冲破禁令,三起三落,最后一个报道又是财经杂志,钱钢老师早上用PPT给大家展示了,又是他们做了反思性报道这样一个总结,这样的三起三落被称为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集体反叛。后来,公民调查就上来了,而且是前仆后继,他们就是用这样前仆后继的精神,用文字,用视频,用录像来把断裂新闻再做下去,深入的,完整的,精准的做下去,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们继续回忆钱钢老师在上午讲到的,给大家看的两个报道的图,一个就是非典,一个就是汶川的校舍报道,你们看到他都是断在什么地点?高潮在什么地方,断裂在什么地方,这个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报道缺失是什么,断裂断在哪里。5月29号南方周末刊载了一篇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汶川地震号召广大干部学习优秀共产党员,林强说什么呢?他说如果发生那么大的危机我们却连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看得比孩子们的生命更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新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这里面讲到如果没有反思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这就是反思报道的重要性。

  灾难报道反思报道,灾难新闻中间反思报道的缺失,新闻断裂的现象其实一直持续,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早早了事。2012年7月23号北京一场大雨,中国首都北京有77人遇难,死亡人数和今年抚顺洪灾76人还多一人,也没有做反思报道,从开始就不准反思报道,所以我们的灾难报道几乎在观点节点断裂。来自外部的压力,设置报道的禁区,这是做灾难深度反思报道中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我今天想强调的是作为媒体人,尤其是我们在这里办这样一个班,在总结灾难报道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守,明确我们的专业标准,达成职业的共识,是什么?灾难报道核心价值是反思报道,这是新闻规律所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以专业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去突破这个禁区,将中国新闻报道的断裂部分接续上去。

  这里面我想讲一讲为什么不是突破进去?今年年初我做了一本书,是给中央电视台四年前去世的传媒人陈虻做的书,这里陈虻曾经讲过他怎么认识新闻禁区,他认为从来不会有一天上面说禁区全开放了,你们往前冲吧,新闻的改革从来都是撞击反击式,根据所发生的事实报道,被禁区令了,我们再报道,禁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冲开的,所以他特点强调撞击反击式。

  我们看有没有可能,绝对有可能,钱钢老师的《唐山大地震》就是,其实钱钢老师上午的讲座又在教我们怎么做反思报道,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再有问题发生我们能够很迅速的提出很多问题来,这些问题本来是多次灾难当中沉积下来的问题,其实我们就在进行这样的报道,同时我还要推荐新闻社记者发表的,这个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一篇文章全景式记录了大灾的2008年从年初冰冻雪灾开篇,涉及雪灾、风灾、非典,翔实的数据还原了灾难现场。魔鬼是藏在细节中的,通过这些细节逼真的揭示了应对国家各种各样灾难的漏洞,管理缺陷,部门的失职和民众防灾意识的严重缺失。

  在中央物资救灾库里面只有一种是帐篷,后来充分吸取了日本国家救灾物品应该有什么来增加了二十、三十种,当时只有一种帐篷,帐篷一种是棉帐篷,一种是布帐篷,棉帐篷十万,布帐篷二十万,而且是由八个军区来储备,所以完全不能应对得了这个需要。5月20日,哀悼日第二天胡锦涛到江苏去到军队帐篷,所以说魔鬼藏在细节中,这样的细节揭示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救灾体制,储存体制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不是一个大漏洞,大失职吗?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也涉及到了但是没有讲得特别清楚,我看到这篇报道中间核心细节,关于裂度分布图,这个图也叫做“裂度速报”这个图能够说明地震时哪些地方裂度最大,破坏最重,最需要救援,他讲到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30分钟54秒已经获得一份裂度分布图,2小时15分钟以后已经得到一段清晰的断裂方向和长度的图,5小时以后在美国国家地质局网站上已经可以查到这份图,为什么?这个图是属于向社会免费公开的社会信息,政府需要公开这些信息,咱们国家地质局也需要公布这些信息,到6月份的时候一位学者要求国家赶快公布这个信息,这个图对于确定救援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应该记得汶川地震开始确定的震中是映秀镇,后来发现它的宏观震中是北川,如果早得到这个图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救援时间。财经杂志的一位记者他也非常奥恼,自己在赴灾区前为什么没有上美国网站看一下,否则不仅对报道有利,更可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啊!

  这一点我再讲,看刚才讲到的数据库,国外数据库非常重要,财经在非典能够那么精准非常快的介入报道是因为他们上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网站,在网站上这些信息都有,相应的信息都有,他们迅速的到了国际网上看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告诉我们国外的资料对我们非常重要,地震的时候中国是下午,美国是深夜,还有更多的人感慨美国科学家的勤奋和专业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中国国家地震局是在地震一百多天以后,2008年的8月29日才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裂度分布图,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真实细节,让你看完后瞠目结舌,所以我们需要这样反思性的报道。

  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周御用巨灾解读了高风险的时代特征,实际上是另一个方面构建了灾难报道新理念,我只是想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提出要建立防灾文化,这个概念是2003年拥有三十个成员国的经合组织提出的,指每一次灾难发生后发生地理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处置,而且现代社会风险更大,他在里面特别讲到的问题为什么形成巨灾,由于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风险更大天灾和人祸结合在一起,而且现代化程度越高某种意义上软肋就越脆弱,比如通讯,就是一场自然灾害导致断裂就可能使你这个城市完全瘫痪,一次海啸就可能让你通讯瘫痪。在2008年冰冻雪灾已经证明了断裂,不久以前纽约的海啸也是断裂,一旦断电这么大的城市完全瘫痪了。巨灾与高风险时代,国际新闻界对灾难反思报道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上午老师讲到胡焕庸线,实际上要警惕灾害向东移的时候,东部地区正好是现代化程度最高,人最密集的地区,打中一下子就可能让你全身瘫痪,这个可能就是电力,可能就是通讯,可能就是交通,可能就是基础设施,这是很厉害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是2009年的数据,周老师发表的报道文学,我真是建议大家看一下,百度上面有全部的文本,可以调出来看一下,不用花钱,这里面谈到的很多东西视觉非常宏观,谈到的东西非常好。白岩松也说过中国要毁掉一个好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当官。

  当然要完成这样调查性,反思性的力作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采访过程有风险,这样的报道当然也是一种非常高贵的新闻形式,现在媒体竞争这么激烈,记者有发稿的压力,报社有发行压力,网络传播具有一种快餐文化的,一旦新的来旧的就会被抹煞,即使灾难报道也很难在较长时间集中社会注意力。但是这也就是我们在做高质量灾难新闻除了政治压力的客观现实问题,在今天就不详细的讨论这个问题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做一个优秀的好记者,自己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坐标系,第一个坐标系是中国基本国情,第二个坐标系基本国情到底是什么,包括灾难国情,中国是一个灾难很多的国家,要把这些东西做得非常详细,这是一个,而不是说到了地震现场这个动作怎么样,那个动作怎么样,你整体认识不足所有的动作都密谋变形,都不能够指导你什么东西。

  第二个要建立你关心的重点问题,你跑的过程一定要沉下来,忙于每天的采访过程中间一定要对于你最关注的问题要最沉淀,要沉积,包括像矿难新闻都是断裂新闻,都应该做一个数据库,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我们整个报道的浮躁,报道空间出现很大问题的反应。

  回到主题,善于反思的民族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民族,非典事件之后有一篇评论说灾难之后的反思和追究求是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缺失,有些被灾难突然照亮过后依然无果,在座各位都肩负着重任,让我们先让笔用镜头弥补这个缺失,克服这个习惯,继续聚焦对灾难照亮发光的事物,让高质量的新闻进入。

  徐泓:我做一个补充,我是想不要裂开,无论是做调查记者还是平常资讯的,现在时代的记者都是调查记者,我们每一个记者要做好时代的专业记者,你没有调查历史和调查能力是不行的,你心中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识都要有某些问题的储备,对一些问题不断的反思和追问才能做好报道,所以不是说调查报道是特殊群类,相反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那么多记者,随时随地大家都可能发布消息,我们实现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恰恰是调查,所以每一个记者都应该向调查前进,无论你是做电视的,网络的,文字的也好,其实这是我们职业的共性。

(编辑:SN00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
  • 体育皇马官方宣布签贝尔 9100万身价世界第二
  • 娱乐传张柏芝有意退出娱乐圈:得力助手已解约
  • 财经据悉中石油反腐布局已久 部分人拒绝悔过
  • 科技电话实名制首日:电商购号卡也需登记
  • 博客毛泽东错过了朝鲜停战最佳时机吗
  • 读书日本放纵:蒋介石领养戴季陶私生子
  • 教育女生出国习性大变:换男友如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