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琇涵:遇见未知的自己

2014年07月17日12:04  新浪传媒 收藏本文

  遇见未知的自己

  ——关于参加“中国传媒大讲堂”随笔

  东北师范大学 杨琇涵

  2014年7月14日,来上海已经第11天了。回忆当初,当四号来自长春的航班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的情绪很复杂。因为,我知道,我要带着很多未知遇见更好的自己。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来上海,但心境与之前大不相同。我满怀期待着,但又不敢太奢望旅程的种种,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我们四位从东北师范大学来的孩子一路相随,拖着种种的行李,辗转在磁悬浮、地铁、徒步行走中,脚底板酸无知觉,直到终于住在了离外滩不远的青年旅社。整装待发,准备在报道的前一天,游一游美丽的夜上海。

  外滩,东方明珠,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让我不禁惊呼:上海,很美,很发达。天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匆匆忙忙的行走着,地铁里永远拥堵的人潮,人们操着各地的口音,行走仿佛机器一样,在这样一个被称为“魔都”的地方挤破脑袋寻着属于自己脚下的那一块土地。

  2014年7月14日,来大讲堂第10天。五号,报道后,入住。漫步校园,对交大校园的建设布局,面积之大,我们没有自行车等等琐碎的带有吐槽性质的奇怪想法布满脑海。哈哈,还是会仰天感概一下:当初如果好好学习,来这样国家一流大学读书,人生会不会不一样。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也许走了弯路,但都是财富。始终告诉自己一句话,来这里,是想来学习,来长见识,来看看在自己所学的领域里学者的思想,更是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回首这10天每天的讲堂的安排,也会很累,也会在讲堂睡着,但都不能磨灭我喜欢这个领域的一切。无论是开幕那天,学术派陆小华教授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变革的十个趋势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祝建华教授讲的大数据与数据新闻给了我毕业论文的更多的灵感,还是实践派央视原制片人刘庆生讲述的“接地气”的职业感悟、上海文广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老师畅谈的人生感言以及昨天热火朝天的圆桌论坛。都让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思想交锋与话语碰撞”,都让善于观察细节的我看到了学术大家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我想,这样的收获才是应该有的收获吧。给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我们不能只读书,更要懂得如何做人。现在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一定都有他成功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戒骄戒躁。

  写下这篇随笔的时候,正好是今天的早上九点左右,三点的世界杯闭幕战德国战车夺冠了。我想在这一天写下这篇随笔很有意义。回想开幕时,我还在师大的校园里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各种作业。而今,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圆满结束,我也从春城辗转到了魔都,还会从魔都到蓉城。这个夏天,注定是不寂寞的。就像刚闭幕的世界杯,作为伪球迷的我,看着大力神杯被德国举起,不舍,对阿根廷的唏嘘,但更多的还是看到现场欢呼画面的感动。感动于竞技比赛的体育精神,感动于生活的奇妙变化,感动于人生的妙趣横生。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今天的论坛是新闻传播学刊主编与传媒学子的面对面交流。很是精彩。

  在随笔的最后,再揶揄几句客套话,发自内心的。谢谢上海交大人文艺术学院举办这样一个公益性质的传媒领袖讲堂活动,能够给予我们这些生长在欠发达地区的莘莘学子们一个拓展视野的机会,这正是我们很需要的。希望在接下来结束之前的日子里,能够更加适应这里的天气、人们的口音、生活节奏等等,给自己上海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写到这里,看了一眼长春的天气,24度,有点想家了。看了一眼成都的天气,27度。仔细想想,人就是在回忆过去舍不得,恨现在漫长的时间为何不快点过去,畅想一切美好未来的心态中度过着每天。还好,我偶尔疲惫的心和身体还是有着大部分的热血激励我每天都充满对未知的期待,也做好了面对一切未知的心态。

  祝大讲堂以后能越办越好,谢谢!

(编辑:SN009)

文章关键词: 大学生传媒节 传媒领袖大讲堂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一图看懂公车改革方案
  • 体育足协杯-大冷!业余队胜辽足上港 视频
  • 娱乐周立波否认逛黄网 自称梦想大使被诽谤
  • 财经央视财经内部确认美女主播已被带走(图)
  • 科技央行向外资开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系误读
  • 博客动漫节养眼萌妹子(图) 凤凰古城被淹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大:66.8万天价EMBA班里没有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