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品牌圆桌:人人都是记者说法并不准确

2014年07月28日16:14  新浪传媒 收藏本文
圆桌现场 圆桌现场

  “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届中国媒体品牌高峰论坛之圆桌会议

  2014年7月17日,首届中国媒体品牌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作为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系列活动,此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传媒杂志社主办,新浪传媒联合发起,旨在为大学生与他们最喜爱的传媒品牌搭建一个深入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论坛包括以“铸就品牌文化共商媒体发展”为主题的主题演讲,以“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以“媒体与社会公益”为主体的分论坛,并在最后发布了《2014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品牌调查报告》。

  圆桌对话以“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建构”为主题,由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主持,《华商报》副总编辑王晓昱、荆楚网总编辑张先国、《格言》执行总编杨爽、《大河报》副总编辑赵红、《今晚报》主任记者吴阿娟、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制片人岑俊义和《南方日报》行政部主任孙国英共同出席。

  电视节目迎来“大片”时代

  浙江卫视80后制片人岑俊义因制作《爸爸回来了》深受现场传媒学子欢迎,他认为目前电视节目正在走向“大片”时代,其制作越来越需要大投入、大制作,因而更接近于电视剧和电影的生产方式。

  这一观点立刻遭受到现场学子的诘问,“《康熙来了》等台湾综艺节目往往投资仅50万新台币,大陆电视节目动则一集一千万,难道成功一定要靠大成本大制作吗?”面对锐利提问,岑俊义并不慌乱,他说,《康熙来了》几年来变化不大,却一直能长久做下去,与其内容和特殊地域性有关。“高投入、高质量,往往是成正比的”,岑俊义认为,大陆地区幅员辽阔,竞争激烈,资金投入越大,设备越多,越能把握细节,制作的电视节目更加精致。

  在对话中,岑俊义80后的形象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他说,这在浙江卫视很常见, 92年的大学生都已投入工作。这是电视媒体改革的一大特点,走团队化路线,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鼓励创新。

  主持人杨禹也给岑俊义抛出了问题:“对于大家说中国电视只不过是花钱买模式,依靠着所谓的‘宝典’赢得收视,你怎么看?”岑俊义并不否认这一现象,但他说,这是中国电视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从一开始的模式引进、模仿、学习,最终总会走向模式研发与创新,最后做到传媒品牌与模式的输出。

  “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并不准确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认为,“人人都是记者”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越是人人都有发言机会的时代,人人都能手握麦克风的当下,越是需要职业传媒人,他们能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告知读者。他说,现在还有不少人愿意花1块钱去买报纸,他们买的难道就是那独家新闻吗?他们想要买的是一份选择,一个团队,一份价值观和判断。

  因此,杨禹认为,现在激烈的竞争,说到底,争得是“人”,拼到最后是那些能做出有品质内容的团队,是经过锻造的有专业能力、有竞争力的人。

  有传媒学子提问杨禹,“如何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如何让中国媒体走向世界?”,杨禹坦言,目前国内媒体与海外媒体的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短期内与国际舆论场匹配还比较困难。但今天中国的媒体快速扩张,公众对中国传媒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增长非常快,尤其是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大河报》副总编辑赵红提到今年的公开招聘,她说,许多应试者写出的文章像预制板似的,全面却没有观点,“无错无用”,而她们需要的是有观点的采编人员。

  另外,赵红建议,新媒体的实践一定要有,要在平时多做有效尝试,要有切入生活的姿态。

  “沉淀下来的读者才是真正的读者群”

  《格言》杨爽在接受传媒学子提问“提供读者的核心竞争内容会否受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冲击”时,答道,杂志提供的内容是经过编辑精心筛选过的,做到了精确、精准、负责任,是“可以马上吃掉的蛋糕”。虽然近年来,发行量确有下降,但这个市场份额究竟有多大却难以估计,她认为只有沉淀下来的读者才是真正的读者群,媒体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发行。

  同样地,电视台的节目也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岑俊义讲到,自己每天都会在栏目官方微博底下看每条留言,依靠观众评论、网友反应,有判断地及时调整。而在节目制作先期,更会利用大数据,利用搜索量来选角,对后期节目的宣传和受欢迎程度作出评估。

  “在狭窄市场挖一个猫耳洞”

  《华商报》副总编辑王晓昱提到他所在的报社曾经对新媒体进行过探索,但并不成功,他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在用传统的报纸思维做互联网产品。目前《华西报》的工作重心放在打造华商影响力上,并不局限于纸上形成的影响力,而是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律和调查数据将报纸内容向不同终端推送。在对忠实报纸读者最喜爱内容和微信客户端评论、转发量最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后,他们发现两者重合度很低,差异度很大,因此提出“多渠道分发”这一概念。通过品牌建设,不仅作内容的提供商,还要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增加活动和互动产品研发。

  荆楚网在提到“地方报业如何做新媒体”这一话题时提到三个观点:首先,他认为,新媒体必须是赚钱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第二,传统地方报业必须要意识到其存在的地位;第三,要抓住垂直市场,在狭窄市场“挖一个猫耳洞”。此外,他还借用“红糖和火柴”的例子说明,地方媒体应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业,这是红糖,当在用户购买红糖的时候,免费提供搭配的火柴,而这火柴是指地域新闻。最后他提出传统报纸要使自己“立体”起来,横跨多个市场,楚天不仅做报纸,还成立了动漫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等。

  社区化 微小化 定制化

  在被学生问到,“现在的报纸有没有可能往往小了做?小到社区?”时,《大河报》赵红回答说,这就是社区报的概念,他们也有尝试。但做“小”报有一现实顾虑,现在,白天年轻人都在写字楼里,社区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空心化”现象严重,会影响报纸发行和内容选择。同时,她提到,做什么样的报纸还与地域特性、人们的阅读习惯等相关。在郑州就几乎没有零售市场,人们步行上班仅需15分钟,因此95%以上都是订阅,但成都、重庆就不一样,它们休闲时间多,零售发达。

  在社区报方面走在同行前面的南方报系也就此话题分享了它们的办报经验。旗下的《南方都市报》以市民化为特点,报道内容、取向都以社区为主。而《南方日报》作为省委党报,也在思考如何将“高大上”的内容做得更具贴近性、更接地气,目前他们所运营的“南方全线通”网站便以社区为导向,但目前未有盈利。

  《格言》提到他们会为订阅300本以上的学生读者,提供3至5个版,刊登他们的毕业照片、文章集锦以及其他的定制化内容,深受读者好评。(沈赟)

(编辑:SN009)

文章关键词: 媒体品牌 人人都是记者 全媒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纪委:万庆良被查前几天仍在会所吃喝
  • 体育埃神绝杀恒大1-0建业 鲁能爆冷0-2毅腾
  • 娱乐佟大为主持非诚勿扰:爱人可以互查短信
  • 财经铁路大亨王春成被查:倒煤起家开车挂军牌
  • 科技专家称iPhone获取用户信息漏洞疑后门
  • 博客赴美哪些东西不能带? 给留学新生建议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小学生当众接吻 成年情侣捂脸躲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