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高库存制约中国出版业健康发展

2013年03月06日14:44  新浪传媒
网络资料图 网络资料图

  中国的出版机构在规模和码洋制作上正在扩大。根据《人民日报》日前关于中国出版行业库存现状的报道,在中国每年出版图书品种冠绝全球的同时,中国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每销售1元的图书,就需要近2元的库存,库存码洋居然超过销售码洋近150亿元。

  中国特有的寄售制图书销售体制,又大量制造退货,返回到出版机构的仓库里。而那些小众的,专业学术性的图书,在所谓“压库存”的政绩要求下,印量一缩再缩。

  寄售制导致高退货率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出版机构的库存码洋居然比实际销售码洋多150亿元,存销比(库存码洋与销售额的比例)从账面的1.23∶1拉大到1.77∶1——每一元销售额的实现,都要以近2元的库存额为代价。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开卷)提供给早报记者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图书市场销售总额其实是在增长的。2012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约为460亿-470亿元,其中网店零售规模大约120亿-130亿元。如果将网店和地面渠道合并计算,其实整体图书零售实现了8%~10%的增长速度。

  据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11年最大的市场热点——传记类图书在2012年依旧强势,但没能超过2011年的高度,年度同比下滑1.80%。文学和少儿类在以往市场热点延续的基础上,又有不少新书品种上市并且销售表现突出,这两个类别也依旧是带动图书零售市场上行的重要细分板块,年度同比分别达到7.73%和4.71%。(详见表《2012年全国主要分类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率比较》)

  中国图书市场的销售规模在扩大、品种在增加、书价在上涨,同时还在急剧上升的是图书库存。

  然而,根据上海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的介绍,现在整个市场的平均退货率在30%~40%,“这是不太好的信号,对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妨碍。”这么高的退货率是导致库存量上升的直接原因。在他看来,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比如美国的出版机构会把退货率控制在15%~20%,超过20%的话,就比较危险。而现在整个出版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15%~20%之间,退货率达到30%,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是很大的。”

  据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在美国,图书的定价是包括了退货的成本,退货回来马上就消化了。我们的退货一部分化成纸浆,一部分在一些窗口卖,比如上海古籍书店楼上。”

  这么高的退货率,很多出版业人士把它归于寄售制。中国的书店尤其是新华书店几乎可以无条件退货。陈昕忧虑的不是出版机构自己的库存,而是书店的退货。“书店退货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图书销售体制是寄售制,出版社承担了退货成本。在美国,书店收到出版社的书之后,在规定时间内要先付钱,这就对退货有约束机制。”

  这些年民营书店生存比较困难,新华书店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是游戏规则制定者。黄育海说,“寄售制其实是不太合理的,按照国外经验,书店退货率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书店和出版社理论上共同承担风险,但在中国,却是出版社单方面承担风险,新华书店不需要承担。”

  另外,网络书店比如当当,也开始模仿寄售制。网络书店原来在跟地面书店竞争时,基本上是包销制,可是现在也学新华书店。“但它们比新华书店灵活,有两种制度,包销和寄售,前者要求给的折扣更高,后者折扣低一点。”黄育海说。

  不过作为图书销售方,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对早报记者坦率表示,“出版方讲的是有道理,但新华书店对退货率有统一要求,退货不能超过多少,都与出版社有约定。”

  退货的情况肯定是属于不再适销了。在采购的时候,对市场预计不准,超量采购,或者对这一地区不适销产品,都可能会被退货。江利说,他们面对的品种量太可观了,“你说备还是不备。你不备,出版社有意见,我书出来了,连书店都进不了,没有经受读者检验,你就不卖?”

  面对这么大量的出版品种,书店看到的是同质化出版、跟风出版。江利举了个例子,“每个出版集团都有世界文学名著,同样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居然有多个品种。中国传统名著,又是几百个品种,版本有十几个版本。这要占多少库存?有了成人版,还要有少儿版、插图版等。同质化出版,肯定有压缩的空间。”陈昕对早报记者说,“控制住退货就能控制住库存。”

  图书品种增了,利润减了

  但陈昕认为,库存的增加还跟传统的管理有关。“出版社总想多印点,比如近代文献,他们认为多点纸张钱,但库存压着影响利润。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总是觉得多印点是好的。以前不管能不能销掉,先把货铺出去。但现在大家都清楚了,关键要找到图书目标客户,否则会造成大量退货。图书市场总体有限,关键在于压缩图书品种、控制印刷数量、提高内容质量。”

  但在过去几年,整个中国出版行业都在拼码洋,拼规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拼品种、抢版权。黄育海对早报记者说,“国有出版社为了对付考核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检查,为了完成任务,可能就会多印一些。”

  其实民营公司也有来自数字的压力,黄育海承认,很多民营出版商都有资本上的冲动,“民营公司在资本运营时,想要被收购或兼并,准备上市,为了业绩好看,也会有拼码洋的冲动。其实这也是为了考核需要。无论国有出版社还是民营出版社,性质差不多。”

  中国的图书市场确实每年都在增长,但黄育海说,“这个增长是有一定问题的,在销售码洋增长的同时,图书品种增长得更快,所以,导致了库存问题。”据他回忆,10年前他到上海发展以前,国内每年出版的一般图书种类(教科教辅除外)在8万到10万种之间,现在已经差不多达到30多万种,”品种增加,单本书销售品种在减少,这也意味着出版社的单本书利润在减少。比如,两个品种图书销售2万册,跟一个品种图书销售2万册,利润率完全不一样,后者的利润率高多了。”

  陈昕也有相似的观点,“我们这几年对品种有压缩,希望品种减少,册数增加,一本书要做深做透。世纪文景在初建时有做大码洋的冲动,最早时候我容忍了这种行为,但现在也开始压缩品种。库存最多的,就是那种印刷1万-2万间的品种,这是印数签得不合理造成的。”据他介绍。每年世纪集团新出的种类大概11000种,新的和再版重印的,新旧品种基本上对半。

  中国人均年购书额还没有超过100元,相对西方标准是非常低的,因此具有巨大潜力,但黄育海认为,这个空间不能盲目占有,“出的品种多了,印得多了,不一定占有那个市场的空间。关键还是要出版市场欢迎的书,如果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大部分是受读者欢迎的,这个人均100元很快就能突破。如果出版的图书质量不太好,直接导致的就是库存。”

  哄抢版权的恶果

  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在扩大规模,增加码洋和品种,直接结果就是图书版权费的飞涨,有市场潜力和知名度作者的图书,都会遭到国内多家出版社的哄抢。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天价图书,单本版权预付金额五六百万元的图书每年屡见不鲜。

  “做畅销书很可能大量库存,因为有太多不确定性,而且成本很高。”陈昕说,“比如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我们一开始只要5000美元,后来的出版社出价几十万美元,这就给我们出版社很多不确定,我们就放弃了。村上春树,我们一开始只有3000多美元,到了《1Q84》,就成了百万美元了,所以放弃。”

  黄育海说:“哄抢版权实际上违背了图书市场规律,因为很多情况下,你根本卖不掉那么多。2004年,我们开始做外国文学的时候,一般来说,一本书预付金3000美元足够了,大部分的价格是1500-3000美元。这几年,频频有图书的预付金超过百万美元,这就导致,既然已经付了那么多预付金,就得印那么多,这样才能赚回来。这也是导致库存的重要原因。出版界有个极端的说法,出版社做死、做亏掉,往往是死在畅销书上。比如,100万美元的书,你好不容易发到50万册了,但还是亏损。在中国,单品种一年超过50万册的其实非常少。”

  合理库存是需要的

  但在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看来,对于库存也不能一刀切地判断,合理的库存对出版社、对书店、对读者都是需要的,“按照我在香港工作的经验,1990年代初期,大概就是1∶1——库存是1,全年在书店销售的量也是1,这里不包括外库。”

  陈昕认为,出版机构需要备货,需要一定品种,尤其是一些专业类的图书,“其实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出版社在压缩库存的同时,把需求也压掉了,有些书其实要销售5年、10年的,但在库存的巨大压力下是不太可能备足的,所以很难满足小众需求。”

  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和上海书店是库存大单位,陈昕说,他们的大部头会占很大库存,但也不能因此而不印。“像四库全书,即便你印200套,可能出去也就是七八十套,大量成了库存。现在我们对这种大部头图书,都可以按需印刷。四库全书有一套就印一套。”

  日本的书业泡沫

  日本是世界出版大国,但在上世纪末,日本出版业遭受打击,出版社(出版商)、图书交易公司、书店三者在1990年代不加区别地走扩张路线,结果统统迷失方向,走进了没有出口的死胡同。日本出版人小林一博《出版大崩溃》一书中曾细致分析了日本书业泡沫化形成及破灭的过程。

  小林一博认为,出版社的泡沫路线体现在出书太滥。在1970年代,日本每年平均出版两万种左右,到1995年突破了六万种。如今,日本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65000种,图书、杂志年发行共60亿册,其中就有20亿册要作为退货返回来。多数化浆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即使有这么多的退货,还要沿着泡沫路线“突飞猛进”。

  所谓书店的泡沫路线,就是大型书店的迅速发展。在1990年代,日本的书店倒闭了近一万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型书店快速发展,使一般书店显得过剩,把中小书店挤掉了。但书店的卖场面积反而激增了,日本全国的书店面积总计比1970年代初扩大了数倍。结果是书店的卖场面积扩大,新书、新杂志源源不断地送进来。但由于购买力没有上升,反而大大增加了退货。销售册数2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靠着图书、杂志的定价提高,销售额仅仅增加了三至四成。由此而来,实力不支的书店纷纷倒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日本图书销售额上升停住脚步的1990年代,只有新书品种在急剧增加;从1997年以来,每一年的销售额与上年相比都是负增长,尽管新书品种增加势头有所减弱,但还是在增加。

  小林一博认为,这种新书泡沫,这种图书泛滥,绝不是行业兴旺发达的标志,而是行业充满危机的表现。由于每一种书的销售额都在减少,陆续出版新书就用来弥补亏空。无论怎样出版新书就是卖不动,其结果就是来自书店的退货越堆越多。销售册数没有提升,但新书却不断问世。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年复一年地重复,将沉的船只又堆上大量的数也数不清的货物,如此一来,沉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温家宝:过去5年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 体育欧冠-曼联争议红牌 C罗破门皇马2-1晋级
  • 娱乐众星哀悼长春婴儿 爆粗疾呼严惩暴凶
  • 财经张平回应“发改委调油价打飞机”段子
  • 科技三星另一面:从高楼到坦克(高清组图)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成龙首次发言说了什么
  • 读书专访:朝鲜废停战协定会不会引发战争
  • 教育女大学生扮花木兰求职抵制性别歧视(图)
  • 育儿幼儿园孩子的简历让大学生自惭形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