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失业成全球现象 美国只招全能型员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10:58  《环球》杂志

  失业年代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蒋旭峰 驻欧洲总分社记者/刘晓燕

  驻东京记者/刘林 驻孟买记者/刘亚南

  这一轮经济衰退及缓慢复苏,无疑在全球就业市场刻下一道深深的伤痕。在阴郁的印记中,被历史铭记的,并不只有金字塔顶端那群被抛弃的高收入者。

  美国:只招“全能型”员工

  凯蒂的衣着虽然单薄但却整齐,若非手里举着一块“请帮帮无家可归者”的牌子,人们或许很难想见她是华盛顿街头的一个乞讨者。

  凯蒂是一个长期失业者,原本在一家私立宠物医院当行政秘书,但三年前被迫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因为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这几年,她原来的老板为了节省开支,一身兼数职,把行政秘书给辞退了。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今年9月宣布,始于2007年12月的本轮美国经济衰退于2009年6月结束,不过这一结论是基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生产等指标结束了下滑局面,而美国经济增速缓慢、就业市场依旧不容乐观的“无就业复苏”状态却一直在延续。11月2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又调降了美国经济今年和明年的增速,并预计2011年美国的失业率将在8.9%至9.1%的高位徘徊。

  在此轮经济危机中,美国共丧失840万个工作岗位,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美国民众关心的高失业率尽管没有超过去年10月份10.1%的26年新高,但今年1至10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也从未低于9.5%,而美国失业时间超过27周的长期失业者人数已经高达620万之巨,私营部门的投资热情尚未有效撬动,因而美国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大规模增加聘用长期雇员的可能性并不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近日在专栏文章中谈及美国企业主当前为何会有这种谨慎心态,他写道,“美国企业不是没有钱……但你让他们有什么动力非得添置新设备呢?”

  作为一名长期失业者,凯蒂每天乘坐地铁往返于华盛顿郊区政府、慈善组织提供的临时避难所和市区之间,所以她每天必须乞讨挣出至少五美元的地铁票钱。有些“有骨气”不愿乞讨的失业者和无家可归者则会乘坐政府提供的班车进城和“回家”。

  11月7日,《华盛顿邮报》上有篇描述无家可归者进城状况的特写,让人颇感酸楚:住在华盛顿郊区避难所的流浪汉马克每天早上6点35分和30多个流浪汉朋友一起坐政府提供的班车进城;这样的班车有很多趟,华盛顿特区政府现在每年花在这上面的开销就达180万美元之巨;流浪汉有的会在公共图书馆呆着,有的会在书店的杂志架前打发时光,有的则在路边乞讨。一位名叫弗雷斯特的流浪汉说,夏天班车上的臭味能把你给熏晕……

  不过,凯蒂是个乐观派,她说自己很幸运,每天能领到慈善组织提供的食物和热汤,感恩节当晚她还在一家慈善组织举办的晚餐上吃到了几块火鸡肉。当然,在找工作的坎坷历程中,凯蒂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环球》杂志记者问她,感恩节购物高峰期间很多商场都在增加临时雇员,为什么不在那时找一份兼职工作。凯蒂坦言自己并没有过硬的学历和工作简历,而现在失业的人很多,在劳动力买方市场上,商家可供挑选的余地很大,也变得愈发挑剔。

  感恩节之后的“黑色星期五”那天,记者在华盛顿繁华的商业街上漫步,经过一家销售家居用品的商店,看到橱窗里贴出一则招聘雇员的广告。粗一看,记者以为自己看错了,顿步定睛再一看,才明白凯蒂那样的失业者为什么难以找到工作。这家店铺的广告上写道:“我们现在招聘无所不能的员工”。其实最近记者在美国的很多黄页、店铺和媒体上都看到了此类招聘全能型员工的广告。

  美国劳工部11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失业率与9月份持平,依旧保持在9.6%的高位。消息公布当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发表讲话称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美国的非农业部门增加了15.1万个就业岗位。不过,奥巴马并未提及10月份美国新增岗位中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临时雇员岗位,其中,服务业的临时雇员人数当月增加了35000个,而且很多还是凯蒂企望不上的全能型兼职工作。

  虽然目前美国很多商家增加临时雇员,但这种“季节性招聘”的背后却蕴藏着谨慎的心态。记者走访多家美国商场和超市发现,商家增加了较多兼职的导购、收银员、搬运工等临时雇员,但多位商家的负责人表示,增加长期雇员还要“边等边看”。

  美国官员很少谈及当前创造出的就业岗位不足以迅速降低高失业率的事实。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显示,为了让美国失业率能在2011年底降至9.2%、在2012年底降至8.6%、在2013年底降至8%,在接下来三年中,美国平均每月新增的岗位数要达到20万至25.8万个。对照这一数值来看,在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出现裁员和停止涨薪的背景下,目前美国私人部门新增就业岗位的速度与实现这一目标相去甚远。

  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幅裁员、长期失业者劳动技能下降、买方市场下雇主更为挑剔等因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也在加大解决美国高失业问题的难度。

  为了能适应家居商店那样的全能型岗位,目前美国很多有工作的人为了保住饭碗,练就了电脑软件、快速打字、文秘接待等“十八班”武艺,但凯蒂这类低学历的长期失业者找到工作仍然很难。目前美国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失业率高达1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成为在本轮经济衰退中受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

  在去年的感恩节前,凯蒂曾在华盛顿一家书店找到一份兼职文秘工作。她说老板人很好,说只要凯蒂干得好,只要生意能好起来,就让她留下来长期干。“但是生意过了圣诞节之后就不好了,他留下我也不现实,对吧?哪个老板不要挣钱呢!”尽管站在寒风中乞讨的凯蒂身上连一件厚外套都没有,但她冻得僵红的脸上一直挂着乐天的笑容。

  记者问凯蒂接下来有什么心愿,她说期待自己在圣诞节还能吃到火鸡,也希望能尽快找到工作。“我觉得实现第一个愿望比较容易些,第二个愿望就要看运气了;以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醒来最需要的就是勇气。”

  欧盟:年轻人很抓狂

  21岁的比利时姑娘梅兰妮今年6月份从大学毕业,拥有建筑专业的学士学位。她从10月份开始找工作,到现在已经发出了无数的求职申请,但收到的回复并不多,很多企业对她的专业背景并不感兴趣。

  谈到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梅兰妮说,最大的障碍可能是没有工作经验,因为除了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外,她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甚至连简历都不太会写。

  作为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梅兰妮至少要9个月后才可以拿到失业救济金。如果不是与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日子可能真的没法过。对于未来,梅兰妮感到难以乐观,因为找不到工作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其实,梅兰妮只是欧盟庞大的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近两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大批裁员,导致欧盟的失业率连创新高。欧盟统计局11月3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欧盟的失业率已经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9.6%的历史高位,而欧元区16国则再创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10.1%。目前欧盟27国的总失业人口多达2315.1万,欧元区为1594.7万。

  欧盟就业市场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人失业率偏高,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欧盟平均失业率的一倍多,达20.1%。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西班牙面临的失业问题最为严重,失业率已经达到20.7%,而其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达到了43.2%。

  《环球》杂志记者有一次去西班牙做报道,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就业问题的严峻。因为报道需要,当时我们临时雇用了两名西班牙小伙子,报道结束后,他们一再表示,两人都曾在电视台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现在都失业了,如果不能长期为我们工作,希望以后再有类似的临时性工作机会一定要给他们打电话。他们说,在西班牙,即使找到这样的机会也不容易。

  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年轻人的失业人数已经从400万增加到了500万。在有些国家,年轻人已经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地步。欧盟负责教育和青年事务的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说,导致年轻人失业率偏高的因素一个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许多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数太少。

  为促进年轻人就业,欧盟今年9月专门推出了一项计划,希望通过帮助年轻人掌握新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根据这一名为“年轻人在行动”的计划,欧盟委员会提出了28项举措帮助年轻人就业,其中包括设立一个同名网站为年轻人提供在国外学习和获取工作经验的信息,建立一个为愿意到国外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以及经济支持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研究与欧洲投资银行一起为欧洲学生提供贷款供他们到国外学习和接受培训等等。欧盟负责就业问题的委员拉斯洛说,找到一份工作是欧洲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年轻人在行动”计划就是为了在欧盟和成员国层面为年轻人就业提供新的支持。

  经济危机带来的高失业率抑制了内需增长,严重制约了欧盟的经济复苏,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严峻的整体就业形势,欧盟在其未来10年发展规划“欧洲2020”战略中,把提高就业率作为一个首要目标。“欧洲2020”战略提出,未来10年,欧盟将把20~64岁的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率从目前的69%提高到75%,以力争让更多的人从经济增长中受惠,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普惠式增长。此外,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战略还提出未来十年要将辍学率降低到10%以下,将拥有高等教育和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人数提高到40%。

  欧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失业率高企的同时,欧盟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一些需要专门劳动技能的工作缺少能够胜任的劳动者。据估计,到2015年,欧盟在信息和通讯产业的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70万,到2025年专业研究人员的缺口将高达100万。

  为落实2020战略中提出的具体目标,欧盟委员会11月23日推出了名为“新技能新工作” 的旗舰计划。这项计划提出了13项专门行动以促进就业。

  尽管欧盟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就业水平,但由于经济复苏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有延后性,欧盟就业形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欧盟委员会11月29日在一份未来两年经济预测报告中说,由于未来两年欧盟的经济增长仍然乏力,2011年和2012年,欧盟的就业增长可能仅为0.5%和0.75%,而失业率到2012年有望从现在的9.6%下降到9%。

  日本:被老婆骂出门的男人

  一本名为《你们没有明天》的小说这几年风靡日本,然后又火到了中国。作者垣根凉介根据自己做公司职员时的经历,塑造了村上真介这样一个专门负责炒别人鱿鱼的家伙。真介就像一位终结者,每一位与他面谈的员工都不可避免地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暂时中止。

  在日本,虽然多年来奉行的终身雇佣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体的,但在日本经历了近20年的经济发展停滞后,这一曾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终身雇佣制也丧失了光彩。

  当年,终身雇佣制可以保证对企业有用的人才不会跳槽到其他公司去,从而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培养员工,不必顾虑员工接受培训成才以后再另攀高枝。员工则可以在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毫无后顾之忧的心态下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随着经济的衰弱,特别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的破灭,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开始放弃终身雇佣制这一“神器”,转而采用欧美的能力主义概念。根据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的统计,目前在日本,雇员人数超过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其男性员工最终实现终身雇佣的比例仅占到劳动力总数的8.8%。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10月份日本有效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达到0.56,连续六个月增长,达到2009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经济财政担当大臣海江田万里表示,日本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情况依然严峻。根据总务省的调查,10月份的完全失业率为5.1%,比上月高出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出现上升。

  为了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日本政府、民间机构乃至媒体都在尝试各种努力。在一个名为“应对失业完全手册”的网站上,不管你是因为何种原因被炒鱿鱼或面临丢掉工作的危险,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应对措施,甚至还可以借鉴网站传授的经验,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提前嗅到可能失业的迹象,及早动手,防患于未然。比如,如果有经理等高级员工离职,那么可能是公司的业绩出现了问题导致高层另谋高就;当公司内出没一些貌似投资公司业务员的“可疑人物”时就要留心,可能是公司好景不长。看起来虽然有点神经过敏,但也足见人们对于丢掉饭碗的担忧。

  近年来,每逢年关降至,日本政府都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所谓“跨年派遣村”,目的是给那些因失业陷入生活困境的人提供一个住宿及吃饭的场所,在合家团圆的喜庆节日里也温暖一下他们凄凉的人生。初衷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不那么美好。

  比如,2010年新年期间,东京都将“派遣村”设在了国立奥林匹克纪念青少年中心,共有860人入住。除了给失业者提供住宿场地和食品外,“派遣村”还有就业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就业辅导。每人在活动结束后还获得了2万日元的求职经费并可以报销往来的交通费。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参与者的行为不仅令政府难堪,也让纳税人为自己的钱打了水漂而郁闷。一位50多岁的大叔说,“就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工作,被老婆骂出了家门,大过年的就想到派遣村蹭点饭,最后拿点零花钱回去给老婆买点特产,算是赔不是了。”东京都厅工作人员事后表示,真正在活动期间主动参与就业辅导的人,只有1成。

  其实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还是相对健全的,失业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申请各种档次不同额度的补助金。尽管远远不能满足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但是其制度设计上的合理性也保证了失业者的利益及国家社会的相对稳定。根据规定,每个失业者从失业之日开始,每天可领取的补助金是其本人失业前6个月的平均日薪再乘上一个系数,工资越高的人系数越低,反之工资低的人系数就高,因此不论在职期间工资高低,失业后实际拿到手里的补助金数额相对平均。

  政府还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规定失业补助金的上限,防止好逸恶劳者占国家的便宜。以今年8月1日调整系数后公布的数据为例,一个30岁以下的失业者,每日获得的补助金上限为6145日元,一个月下来有18万日元以上的收入,即便是在东京这样消费高昂的城市,也可以过上相对有尊严的生活。当然,这是最高标准,实际上并非每个失业者都能拿到这么多的钱。本着稳定社会的目的,日本政府对于失业者除了直接发放救济金之外,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尽可能的援助。比如失业者在缴纳国民健康保险时可以获得优惠,国家可以提供6个月的住房补助金以便失业者支付房租等等。

  印度:失业问题的“潜规则”

  阿比什客来自孟买100公里以东的一个村庄,3年前毕业于这座商业中心城市的一家工程学院。但这几年中,他一直在工作与没有工作的状态之间游离。

  《环球》杂志记者见到阿比什客是在孟买的“就业交易所”里。

  在孟买,记者曾以“求职者”的身份探访过两处就业交易所。这样的机构大概有4~5名工作人员,一处由两个办公室组成,另一处与其他政府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大厅。前来登记注册的求职者三三两两,大多携带证书证件,也有的先来打听如何登记,等第二天再来。

  为帮助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找工作,印度劳工部下属就业和培训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00个就业交易所。这一就业网络旨在为供需双方提供充分的信息,并鼓励自营职业和提供培训。

  阿比什客是第一次来就业交易所。他告诉记者,他所学的专业是结构工程,想要办理一个自营职业证书,这样以后如果政府部门有什么建设项目,他就可以申请承包一些项目。

  这个年轻人会说英语、印地语、马拉提语和古吉拉特语,因此尽管孟买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他还是显得较为自信。

  但今年才19岁的拉姆乾德拉憔悴得多。他的母亲陪他来到就业交易所。

  拉姆乾德拉的学历只相当于专科水平,没有获得学位。他住孟买北部的沃利区块,属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马拉提人,主要说马拉提语。

  拉姆乾德拉说自己的英语和印地语都比较弱,希望能在海上工程方面谋一份工作,但略显稚嫩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否通过就业交易所找到一份工作。

  目前,印度的劳动力长期失业率为9.4%,约有4000万人口,大大高于全国抽样调查机构2007年预计的2.8%。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女性劳动力的失业率达14.6%,大大高于男性劳动力8%的失业率。

  印度官方统计数据中的男女失业率比例为8:14.6,但这似乎难以解释受雇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00:259这一现象。

  根据印度的统计规则,失业人口包括愿意找工作和虽然不在找工作但可以工作的两个群体,但该规则把正在接受教育的人、家庭主妇和残疾人士等排除在劳动力人口范围之外。这也算是印度的“潜规则”吧!

  在印度,由于宗教和习俗不鼓励妇女工作,社会上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隐形失业群体。

  印度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家庭基本上靠成年男性的收入来维持,妇女则主持家务,未成年子女或者读书,或者搭帮手,亦或提前出来工作。

  从记者直接接触当地人的经验来看,情况也大致如此。有不少女性在婚前从事相当不错的职业,但结婚以后即转为全职太太,她们的职业生命相当短暂。

  不过,大城市中职业女性的身影也越来越常见,这一方面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新兴工作机会的涌现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需要两个人同时工作来维持开支有关。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