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31日 第387期
分享到

“十二五”(2011-2015)行过大半,“经济指标超前,环保指标滞后”成了“十二五”期间的明显特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当前更需要的是制度还是决心?

保障房建设速度下降,几万余保障房空置是供需失衡还是另有其因?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近日发布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2011-2013)”,对“十二五”规划做出了三年跟踪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评89.3分

“十二五”规划共有24个可量化的指标,实际指标28个,包含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大类。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提供的这份报告以2010年为基年,按照时间进度计算,达到或超过60%者视为“进展良好”;未达到60%者视为“进度滞后”;接近或超过100%者视为“接近五年目标”或者“完成五年目标”。

除去6个指标因为缺乏2013年数据暂时不做评估之外,其余22个指标中,有14个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三年规划目标,有3个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目标,3个接近五年规划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指标未完成三年目标、进度滞后。分别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氮氧化物排放减少”两个指标。

该报告的执笔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指出,虽然尚有6个指标缺乏2013年的数据,给全面评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可以在实际评估中充分考虑“十二五”前两年的数据情况,作出趋势性判断。

胡鞍钢认为,在未公布2013年数据的6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可能完成三年目标,只有一个指标可能不能完成,就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指标。

那么,在28个指标中,有3个指标没有如期完成,占总数比重的10.7%。

胡鞍钢表示:“‘十二五’规划实施三年的中期评估结果得分是89.3分,比‘十一五’规划五年86.4的得分略高些。”

节能环保指标多未完成

去年,中国百余城市遭遇严重雾霾的情况仍然历历在目。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平均雾霾天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

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中,空气污染成为过去几年老百姓最为不满的的问题。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规定,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做出中期评估。

因此。去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就已经做了“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是对2011-2012年的两年评估。

去年,徐绍史就指出,24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少数指标已提前完成目标,但是,“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4个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明显滞后,未达标的指数都是在节能环保方面。

但是,一年过去了,“经济指标超前,环保指标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提供的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没有达标的三个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氮氧化物排放减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都是节能环保方面的指标。

其中,“氮氧化物排放减少”指标,三年完成率仅有20%,是所有约束性指标中完成率最低的一个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10%。

国家发改委的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标在2011年不但没有下降,还大幅增长了5.74%,2012年降低了2.77%,后三年需要年均下降4.3%。

不过,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报告来看,2013年,氮氧化物排放只减少了4%,与预期目标还差一点,那么意味着今、明两年,每年需要减少排放4.5%才能够完成任务。

此外,胡鞍钢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目标完成率只有38.7%,这反映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能源投资最大国,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这是造成中国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

对于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尽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过快过于粗放等因素难辞其咎,尽管污染物的制造者和纵容者傲慢或者无知,尽管效率与公平的缠斗由来已久。

但是,政府不能过度依赖这些原因,一提环境污染就以此为借口,大谈特谈如何制定制度,进行法制建设。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换取蓝天碧水的决心,更适合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体制中的中国。

保障房建设速度下降

“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值得注意的表述是,“建设”不同于“建成”,只要开工,就可以称之为“建设”。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提供的这份报告中,“城镇保障房建设”这一指标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保障房共开工2454万套,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68.2%,完成了三年的任务,报告评价为“进展良好”。

如果这样算下来,“十二五”前三年已经开工了2454万套保障房,今明两年共需要开工1146万套,每年只需要不到600万套,看似完成规划目标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今年3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冯俊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表示:“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开工3600万套的任务是比较有希望的。”

但是,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保障房吗?

来自多省的审计报告显示,已经建成的保障房出现了大量的空置,如海南省空置0.9万多套,广东空置1.15万套,云南空置2.3万套,山东空置1.29万套……

而且,保障房大量空置,关于调整“十二五”规划中保障房建设任务的传闻也由来已久。

早在2011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就曾表示过,要在2012年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数量、质量,特别是“数量”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要对3600万套规划数进行调整。

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对规划数量做出调整,只是调整了保障房建设的速度。

按照原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开工1000万套,后面三年开工1600万套。实际上是2011开工1043万套之后,2012年调整为781万套,2013年为630万套,2014年计划新开工600万套。

大量保障房空置,保障房建设速度下降,究竟是市场消化能力有限,还是别有原因?

去年年底,南都民调数据实验室联合大粤网进行的388人的民调中,超过七成受访者愿意通过购买经适房和承租公租房来改善居住环境,但大部分人由于门槛过高或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申请,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户籍门槛不合理。

以北京2013年保障性住房申请政策为例,准入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北京市城镇户籍。

除了户籍制度,根据省市的审计报告,建址偏远、保障房质量差等因素也是保障房空置的原因。

虽然一边是保障房大量空置,另外一边仍然是低收入人群面对高房价难以解决住房问题。足见,并非保障房过剩,而是“保障”范围有限。

此外,关于保障房权力寻租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目前,我国保障房种类繁多,包括保障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棚改房,去年,北京率先推出了“自住型商品房”,种类过多,便容易造成管理失范,保障和市场的边界模糊,尤其是在保障房分配环节。

对此,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在保障房配套较差、空置率高企的现状下,保障房建设并不是越多越好,真正实现安居梦需要通盘考量。

此外,这份报告还指出,三年来,全国共“建成”保障房1503万套,占开工套数的61%,报告评价为“明显滞后”。

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三年来,商品住宅的开工和竣工面积比例只有54%,可见,保障房的建成速度并无异常,只是时间问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