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第352期
分享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并发布全会公报,公报中的多项表述引发各界关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向新浪网友独家解析三中全会公报中有关经济、财政改革的内容。

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决定性”

李佐军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决定性”。

第一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以前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是赋予了市场更重要的地位,是对市场作用进一步深化认识的表现。

第二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李佐军表示,全会不仅为中国今后的改革规划了路线图,更明确了时间表。任何措施的实现,只有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并落实到实处,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选择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不可分。小康社会既有经济的指标,也应该有制度上的指标,需要基本的制度建设与小康社会结合起来。

国有银行必须彻底摆脱“行政化”

对于肩负促进经济转型重任的金融领域,三中全会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要求,而“市场化”成为了改革的关键词。

李佐军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首先要针对要素价格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这是金融市场最核心的环节,也将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从金融体系的结构上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非常主要的位置。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型国有银行无法真正按商业机制运营,行政化和政企不分,导致机制僵化、运营成本高、资产质量低下、资本金不足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李佐军认为,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中,必须让工、农、商、建这些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企业,去掉银行的行政身份,彻底摆脱“行政化”、“机关化”的色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李佐军强调,现代财政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是公共财政。财政是从老百姓手里收到的税,财政的支出就需要为广大老百姓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让老百姓的钱花得心中有数,就必须建立起高效、合理、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

如何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积极性也是我们国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最主要的矛盾是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事权,而相对拥有的财权比较少,使得地方政府陷入了举债建设的怪圈。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不理想,因制度建设不到位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出现两次。这一个“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对应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在提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时,李佐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导致我们的资源、能源短缺,生态压力非常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多年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始终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不到位,同时积攒了诸多不合理的情况。比如,资源和能源的价格还不能反映稀缺性,造成了过度的消耗和浪费。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补偿制度和资源上的有偿使用制度,调动不起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上的积极性。全会公报中的一个“必须”两个“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势必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