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解说“科学发展观”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8:02 浙江日报 |
牛文元 2004-3-10 六大挑战 呼唤科学发展观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六大基本挑战。 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由此,国家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国家公共健康的保障问题、国家的食物安全问题、解决劳动就业机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社会的一系列问题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从现在起,逐步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即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速率成为常量、能源的消耗速率成为常量、矿产资源消耗速率成为常量。能源结构应逐步将煤炭所占3/4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这些都是扭转能源和资源超常规利用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仍未摆脱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状态。在新的世纪中,必须迅速扭转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侧态势,加速通过临界顶点并转向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倒U型曲线”的右侧。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困扰。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应当从现在的36%提高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近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必将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加速区域间发展的平衡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公平。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共同富裕这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21世纪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不容松懈的重大任务。 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科技竞争能力的培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5%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因此,在新世纪中迅速推进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努力培育科技竞争能力,是摆在发展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 所有这些挑战,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的主体。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国家的发展进程必须解决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在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成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整体提高中国的经济效益和集聚财富的能力; 必须依靠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充分解决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满足全体国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理性需求”; 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食物安全和国防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有序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中国民众的科技素质,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并依靠技术创新,成功地走出一条在资源相对贫乏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条主线 撑起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通过认识、解释、反演、推论等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此外,我们把人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资源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全球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就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控和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通过舆论引导、观念更新、伦理进化、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政府规范、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七大主题 体现科学发展观 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地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发展“瓶颈”的突破。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始终要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强力约束,打破此约束的动力和潜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才能成为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从而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七项内容被平行地和全面地实现时,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有效的贯彻。(本文作者为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相关专题: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