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网络媒体福建行专题 > 正文

徐古镇:小蘑菇长成大产业(特色之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3日03: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杜若原 吴克敏

  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地处大别山南麓,山多地少,5年前在湖北还属于贫困乡镇。如今,贯穿全镇的东环公路两旁,草棚连成了一片,构成十里蘑菇长廊。这道特有的风景线堪称“楚天第一”。

  “徐古蘑菇”长大,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产业,仅用了短短几年。镇领导设法说服几户福建人到新洲发展,给他们开出的条件是:免费提供土地,让农民为他们打工,学技术。当年,6户福建人种蘑菇13万平方尺。

  白嫩的蘑菇一年出两季,市场吃不饱,供不应求,大把的钞票落进了外地人的口袋,打工的农民忍不住了。第二年,徐古打工农民择地单干,镇里也大加鼓励,一些干部还解囊投入到种菇行业。农民与干部合股建棚种菇,徐古镇蘑菇当年种植面积翻了一番,每个干部年终分红1000元。镇干部陶双球联合亲戚共同出资3万元,当年收回成本,还有近万元进账。

  更多的农民心动了。周岩村农民徐启义是最早的学员,出来单干后,办了3个菇棚,忙时有100多人来打工,一批批的农民进菇棚打工,又一批批地出棚种菇,循环往复,一带十,十带百,菇棚被农民们亲切地誉为“培训学校”。到2003年,徐古蘑菇发展到2000万平方尺,1.2万平方尺以上的菇棚800多个,产量由70万公斤增加到2400万公斤,每棚年收入过2万元,相当于以往5年。

  基地有了,规模大了,部分菇农出现了卖难,加之鲜菇不易久藏,下一步如何走?区里组织专家、农业经纪人与镇里联合会诊:办公司,深加工,帮助菇农化解市场风险。

  2001年10月,4户农民与一位镇干部合股的蘑菇公司应运而生,市区镇各级出力出资扶持,先期投资168万元,建成菌种厂和盐水菇加工厂,并注册商标,解决菇农保鲜和供种之需,日加工处理能力6万公斤,往日销不远的蘑菇“走”遍全国各地,还有80万公斤销往欧美市场。保鲜更好的冻干项目又即将上马,一年可全部“吃”掉2000万公斤鲜蘑。今年初,一台商相中徐古镇,独资组建“武汉东港食品有限公司”,注资4000万港币,生产、加工、销售连在一起。如今,徐古蘑菇的大型加工企业达5家,拉动徐古周边4个街镇近10万农民就业。

  春菇刚刚收完一季,徐古农民就迫不及待地忙着准备秋季蘑菇生产,搭棚备料。老菇农再次扩容,新手纷纷上阵,各级政府全力帮助。菇床面积猛增至3000万平方尺,产值将过2亿元,规模和效益全省第一。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3日 第六版)

  相关专题:中国网络媒体福建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