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就有农民工子女需要帮助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04:52 新京报 |
“寻找京城失学农民工子女”公益活动系列评论之七 8月15日本报报道,北京统计局和中国人口网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参照北京最低生活标准,全市约50万外来人口家庭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占1/4以上。在京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外来工子女不到20%.2003年年底,北京农民工子女达到24万,其中失学儿童的数量达7万左右。 根据这组数字可以推断:失学儿童已经出现并生活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 但是,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看了本报关于一个个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后,不少市民发出“真没想到”的感慨。的确,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彼此群体间的陌生和隔膜已经严重存在。 进城农民工与所在城市的生活脱节,被称为“孤岛化”现象。如果说已成年的农民工的“孤岛化”仅仅是生活的脱节,而有机会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改变的话,处在“孤岛化”中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却是片刻也不能拖延的。因为,生活关乎“现在”,而教育却关乎“未来”,关乎国家的前途。农民工子女的“孤岛化”教育,最直接的表现是儿童辍学、失学,以及与城市儿童的相互隔阂甚至敌视等。如果让未成年人从小就承受“孤岛化”生活和教育之重,它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是严重的。 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再“孤岛化”,需要每个人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些什么。 首先,对他们要平等而不歧视。这是一个底线。然而,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对农民工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歧视农民工甚至成了社会常态。这是必须纠正的。城市居民有必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尤其是相对于自己处于弱势的同龄人,更应该平等、友爱地相处。 其次是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农民工子女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并不必要付出太多。比如,支持、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一起玩耍,教会他们见面时相互问好等。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细节,却可以在彼此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农民工子女在艰苦条件下却不失韧性的求学精神,可以改变城市孩子脆弱的性格,激励其勇于拼搏。 同时,也完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城市孩子的爱心,使他们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最后是经济上的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通过真诚的沟通,只要力所能及,城市居民应该支持并且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携手同行。当然,助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资助农民工子女学费、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或者让孩子们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彼此关爱等,都无不可。毕竟,在同一片蓝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让人心动、最美的城市风景。 本报评论员曹保印相关报道见A17版[ 责任编辑:罗远行 ]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