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专题 > 正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夏学銮

  罗雪村绘

  主持人的话

  金秋9月,新学期开始。孩子们从家庭、从社区、从乡村中重返校园。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未成年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不接触五颜六色的社会生活和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如何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奏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该怎样搭建社区教育平台,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如何为未成年人成长尤其是道德成长创造健康优越的环境?如何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积聚起来……这一系列问题发人深省!

  为此,我们特奉献本期“大家谈”。

  这样的学生到底怎样管?编辑同志:

  有三个学生,因晚上偷同学自行车被老师抓住,送交家长。第二天,学生从家里出走,家长就到学校要人,硬说是从学校出走的。事实上,学生根本没到学校。学校还是积极派人帮着寻找。两天后,学生自己返家返校……学生了解到学校不敢处理他们也没法处理他们后,就在教室捣乱,像一些港台电视剧中的“黑帮学生”一样,强令其他学生对他们“孝敬”……尽管学校多次积极主动地教育他们,但家长管不住学生,还常到校无理取闹!这样的学生到底该怎样管?

  江苏金坛第二中学 朱华忠

  是什么助长着孩子的投机心理编辑同志:

  一次课间,我瞧见了十分困惑的一幕:几个男孩子团团围在一起,正儿八经地搞起了所谓的“摇奖”游戏。他们用纸盒子当作“摇奖器”,用小纸片做成30个摇奖号码,完全模仿电视镜头里的摇奖程序,非常投入地进行着30选7的福彩摇奖场面,时不时地还爆发出惊天动地般的叫喊声,直到我这个“不速之客”的介入才打破了这个热闹红火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久久未能平静:到底是什么助长着孩子们如此的投机心理?

  山东邹城兖矿集团第一小学 陈树彬

  构建“三位一体”的绿色环境(专家视野)

  夏学銮

  社会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环境塑造人。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来说,这条原理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世界在上面描画什么就是什么。同样,它的逆定理也是正确的:人塑造环境。这条原理包含着这样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可以人为造构的;第二,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主要是成人的责任。

  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主要有三个: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也包括三方面的任务,即构建绿色家庭环境、构建绿色学校环境和构建绿色社区环境。为构建“三位一体”、务实有效的绿色环境,笔者建议,由地方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学校牵头负责,成立由学校、家长、社区三方参加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绿色环境共建委员会”,统一领导未成年人的绿色环境建设工作。

  绿色环境共建委员会要与每一位有未成年人的家长商定一份共教共建协议书,让家长承诺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事项:教育什么?什么时间教育?在哪里教育?用什么方式教育?这就是说,要把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社会化、制度化,利用社会和法律的力量净化家庭环境,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道绿色屏障。委员会的社区委员和学校委员每月对家长的表现进行检查评估,表扬先进,督导后进。委员会也要与社区自治组织签订一份共建共管协议书,要求社区保证在绿色社区、人文社区和科技社区建设方面应做到的事项,让“黄、赌、毒”远离社区,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二道绿色屏障。委员会的家长委员和学校委员每月对社区的工作进行考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委员会同样要与学校签订一份共育共建协议书,要求学校发挥“领头羊”作用,真正把校园建成一片绿色净土,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三道绿色屏障。委员会的社区委员和家长委员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改正。

  只要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各负其责,相互监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就一定能建成!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物头像作者为罗雪村)

  协同管理 事半功倍(编辑点评)

  董建勤

  这两封来信印证了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配合教育对孩子德育的举足轻重。

  管理学中有句经典的话,即“细节决定成败”,这同样适用于成长中的孩子。生态式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犹如大自然中的一粒种子,需要自然界赋予的各种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但同样也需要成人的呵护,如控制温度、湿度等,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茁壮成长。讲大道理不能说不起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触动孩子的心灵,还须从点滴小事、细节入手。

  首先,要关注并寻找孩子的道德细节。培养孩子的高尚道德情操,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哪一方面单独就可成就的事业,而需要整体配合协调共进。比如,学校教孩子讲公德守纪律,可就有大人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让座……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作用着孩子的心灵世界。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需要小事的积累。责任感缺失就会缺乏自制力,易于被不良现象所诱惑,出现撒谎、作假、偷盗等行为。再次,要留意社会环境的细节影响。学校里讲“仁义礼智信”,社会上却“坑蒙拐骗偷”。“成人有病,要孩子吃药”的做法是无法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重在防微杜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更须从细节着眼、入手!

  着力营造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 杨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和作用。

  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千万不能让“绿色花季”遭遇到“灰色空间”、“黄色空间”和“黑色空间”的污染,要坚决果断地关闭那一扇扇引诱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隐患之门和罪恶之门。为什么有些孩子的理想竟是去当“杀手”?因为他们“看到电视上的杀手多酷啊,作为堂堂男子汉就应该像他们那样”;为什么5岁的小女孩要立志嫁富翁?因为她妈妈常说“有钱才可以开好车,住好房,吃好饭”,只要“嫁给有钱人什么都解决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如今还是一部“学习机器”,整天学习、学习,考试、考试?因为一些学校仍然单纯地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活生生的事例表明,复杂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会造成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畸形。为未成年人营造向上的健康成长环境,就要想方设法让家庭、学校、社会既携手又各司其职。

  《小读者》杂志面对着全国10—15岁的广大未成年人,就要致力于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给小读者,为营造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环境出一把力。

  放学路上的一幕(童言传真)

  陈昱

  一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没多远,眼前的一幕吸引了我的视线:班上的一名同学正被一群中学生殴打!

  这样的情景我已不是第一次看到,但这一次,心中不禁燃起了熊熊烈火:他们打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啊!“是该我表现的时候了。”我心里默默念道。“哪里有黑暗,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我刚想脱口而出,迈步上前,可是又退却了。望着那些一副副事不关己的神态纷纷走开的行人,我退了一步;望着那些口叼香烟脏话连篇拳打脚踢的中学生,我退了一步;望着那些在边上看热闹拍手叫好的社会青年,我又退了一步……第二天,当我看到身上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同学偷偷在厕所里哭泣时,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内疚。

  我一直认为我是位文武双全的盖世英雄,且从没怀疑过。可眼看着同学陷于危难之中,我,又做了什么呢?

  打不打孩子(思考与建议)

  林治波

  打孩子对不对?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不对!一些教育学家和儿童工作者说得更明确:管教孩子绝对不能打,体罚孩子贻害无穷。

  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正确,实际上未必尽然。打孩子对不对,不好一概而论,要看为什么打和怎样打。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轻微的、适度的体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诫方法。绝对避免体罚,有的时候在某些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

  这样说,是因为孩子形形色色,各有不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些孩子过于顽皮,有时说服教育根本不管用,只有打两下才能解决问题。对这类孩子,教育的法则应该是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两者结合,方有收效。当然,打的时候一要适度,二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她)的体罚是出于爱护。这一点很重要。

  这一主张与虐待是两回事。虐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害的、不可取的。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英国上院以250票对75票压倒多数否决了一项完全禁止父母体罚孩子的修正案,并通过一项折衷案,允许父母关起门来给子女适度体罚。看来,英国对于打孩子的问题也存在争议;但多数人的否决和折衷案的通过说明,完全禁止打孩子很难行得通。

  八方热议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净化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力追不舍的目标。净化不是做减法而是长善、扬优;不是封闭、单一而是开放、合力;不是单纯的教化、说教而是耐心、平等的引导;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建设过程。我们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以互动的对话取代空洞无物的单向说教,以平等的交流取代居高临下的灌输,以成年人的榜样发挥德育的外在规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宋进

  借鉴古代优秀文化对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无古不行,唯古也不行。如果从培养核心价值观入手,以模范人物为榜样,以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为依托,以古为今用为目标来实践,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读者简满屯

  孩子要成长为栋梁之才,须接受真实生活的锤炼,接受各种不确定磨难的洗礼,必须大力探索增强未成年人“抗体”的方法和措施,让他们自信而坦然地去抵制甚至驱除生活中的丑陋现象,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山东省日照市新营小学 牟霞

  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现象,我们应看作如同机动车道上随时都有可能给穿越马路的行人带来非死即伤危险的各种机动车。我们不可能去废弃机动车,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规范社会意义上既能约束成年人又能约束未成年人的“交通法规”,建立“新秩序”,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要为这个“交通法规”的建立献计献策,并以身作则。只有在规范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以后,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才会有标准。

  安徽省安庆市张公巷9号 高泓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

  各守其责 形成合力(专题调查)

  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受“大家谈”专栏组委托,中国社会调查所、成长网日前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哈尔滨、郑州等地的1500名未成年人、700名教师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论: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正受到社会的强烈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协调配合,共同寻找德育之策。“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孰轻孰重?”94%的教师、79%的家长和87%的未成年人均认为应各占1/3。他们表示,只有三方配合,各守其责,跟上现今未成年人成长的需求,共同探寻德育之策,才能为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未来栋梁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你认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是否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74%的教师、63%的家长和57%的未成年人均表示会。教师和家长均反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现象、新思想有时让许多成年人都感到迷惑,更不用说没有多少人生经验的未成年人了。调查中,76%的教师和81%的家长认为应当净化社会空气,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王星 陆松岳 殷寒君供稿

  下期关注:守住道德的底线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10日 第五版)
徐鹏飞绘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相关专题: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