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亦如星辰灿烂—吴昌硕先生综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3:24 安吉生态文化节组委会 |
中坐者为吴昌硕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名俊、俊卿,字苍石、仓硕、昌硕、号缶、缶庐、老缶、苦铁、破荷、大聋等。六十九岁后以“昌硕”字行。浙江安吉人。一八四四年农历八月初一生于安吉鄣吴村(一说安吉县城东街)。 吴昌硕祖藉淮安,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避兵灾迁居鄣吴村。吴家自明嘉靖年间始成望族:吴龙、吴麟、吴维岳、吴维京父子兄弟相继进士及第。吴维岳也是明中叶著名诗人。吴昌硕祖父吴渊为清嘉庆举人,截取知县,改授嘉兴府海盐县教谕,安吉县古桃书院山长,有《天目山房诗稿》。其父吴辛甲,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截取知县,钦加同知衔,有《半日村诗稿》。吴家素以文学传家。吴昌硕“幼年仰承庭训,在其父读书楼启蒙,束发受书,即兼篆刻”(见吴瑶华《缶庐集》跋)。 少年时代,在鄣吴村“溪南静室”(私塾)接受封建儒家正统教育。至此,开始他人生入世济世之梦。不幸,咸丰十年(十七岁)三月,太平军自安徽进抵浙江,于鄣吴村一带与清军激战。他先随父逃亡,后为乱军冲散,只身逃亡,途经湖北、安徽等省。曾避于石苍坞(西亩乡迂迢村),幸免于难。后字“苍石”为纪念。其间,他母亲、兄妹及元配章氏(未成婚)先后饥病而殁;自己替人家做短工、打杂糊口,有时以野果、草根等充饥,历尽苦难。直到同治三年(二十一岁)中秋战息,才会同其父返回故里。五年历乱,青春荒废,痛恨之余,却令他饱尝战争之苦,并有机会接触最低层生活,锻炼其顽强性格,对他以后人生旅途影响至为深刻。 二十二岁,其父继娶杨氏,因家园荒芜不可居,随父迁居安吉县城(今安城)内桃花渡畔自名“芜园”。在此度过了十年苦读生涯。 同治四年秋于安吉县补考庚申科秀才入泮。后从本邑名儒施旭臣、张行孚及寄宦安吉之潘喜陶、钱国王尔、袁西农等研习诗文书法篆刻,二十五岁父逝。不久便就读杭州俞曲园诂经精舍。二十九岁与施酒结婚。一年后再投俞曲园求学,用功良苦。但由于清末世风日簿,他又厌于“八股文”,故三十二岁赴试武林末果,仕进之途受阻,他便另谋途径——游学。 三十二岁至三十八岁是他游学阶段。主要到过湖州、嘉兴、杭州、上海、苏州。所接触之人主要有金杰、陆心源、杨见山、凌霞、施补华、李仲康、丁葆元、吴云以及书画界之高邕之、胡公寿、吴伯滔、杜小舫、金树本、蒲华等等。其中,三十二岁于湖州陆心源家做馆二年。于苏州从杨见山研习诗文、书法,并与杨订交,成为师友。三十七岁于苏州知府吴云家假馆授餐二年。其间,他不仅广交友人,得识很多诗文书画、金石界名流,大开眼界,使其文艺学养进一步提高,也为其后来定居苏州及宦游打下基础。 三十九岁至五十六岁,为吴昌硕宦游时期。这十八年仕途生涯,是他人生入世济世之梦明暗恍惚,最终破灭时期,也是他中年觉悟转折之关键时期。 光绪八年春(39岁),他携家离开“芜园”,来到人文荟萃之地苏州,与杨见山为邻。不久,经友人推荐,任佐贰小使(即县丞),后因叙劳累转至直隶州知州,从此步入仕途。是年四月得友人金杰赠古缶,取“缶庐”为斋名,并以“缶”为号。后经吴云介绍,与虞山沈石友订交(沈为常州一带著名处士,家富不仕,以吟咏收藏古砚为务)。后吴昌硕与其唱咏,并得其资益,感情笃厚。四十岁因公从海道去津沽,结识任伯年及天津杨香吟。在苏州为小使其间,他虽也接触到一些达官显贵,如吴云、郑文焯、沈秉成、潘祖荫、吴大 等,但一直过着“酸寒尉”生活,胸志未酬,内心十分苦楚。 光绪二十年二月,在朋友(常州赵非昔)介绍下,薄游京师,拜竭当时朝廷重臣翁同禾未果,以诗及印谱赠翁。八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湖南巡抚吴大 督师北上,吴昌硕得随吴大 参佐戎幕,立马榆关。本想借戌边为国建功,实现其济世之梦,不料,战争很快以失败求和而告终。吴大 被革职,他自己也于第二年三月借继母病重南归,未受追究。但对其仕途理想、济世之梦无疑是沉重打击。故以“破荷”、“破荷亭”为号,纪其悲愤。 甲午之后,他继续在苏州做小吏。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他与当时国内有志之士一样,本对光绪新政抱有一线希望,却变法刚一开始,即为老党所镇压。吴昌硕相知不久,光绪重臣翁同和也因变法失败而开缺回籍,交地方管束,使他仕途进取之心,再次挫伤。故是年十一月七日,他特地到常熟拜谒翁,未遇。 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他在同里丁葆元保举下,才截取江苏安东县(今涟水)令。但因不愿巴结逢迎上司而处处受阻,官场黑暗腐败现实,终令他彻底看破,上任一月即“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从此,他仕途之梦破灭,走上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李方膺等人之路,借诗文书画排宕忧愤,寄托幽情。 五十七岁至六十八岁,是他退隐艺林后思想矛盾徘徊并最后稳定时期,也是他文艺逐渐成熟时期。 吴昌硕辞官后,仍住苏州,但失去了微禄,卖艺也非理想,生活拮据,思想一度处于矛盾徘徊之中。“挂瓢风已雠双耳,依佛文难成反身。未是清空未尘土,长裙摇曳尔何人?”他六十岁题自画像诗可见一斑。幸得老友沈石友之帮助,使他度过难关。六十岁始自订润格,标志他正式退隐艺林,开始他卖艺谋生之人生旅途。自此,他除交游外专心文艺创作,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艺名也越来越大。光绪三十年,杭州西泠印社成立,他被推为社长;日本书画界友人也纷纷前来求访。这期间,他除退隐艺林,坚守贞操外,对当时政治形势仍颇关心。宣统二年夏,吴昌硕六十七岁,与诸贞壮等友人沿长江至武汉,过黄河铁桥抵京,作其人生最后一次北游即可说明。北游归来,他深知清朝末日,天下大乱已成定局。他便于宣统三年(辛亥)夏,携家自苏州迁居上海吴淞。民国二年(1913),又迁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 六十九岁至八十四岁,是他人生最后十六年,也是当时社会矛盾复杂突出时期。一方面,是他晚年遭逢时乱,忧时忧民之心达到极点;另一方面,也是他文艺创作后生质变,直臻顶峰。 在上海,他艺名大震,特别是在日本书画界之影响盛大,其间主要得力于王一亭。晚年诗歌创作更勤,主要唱和有沈石友、诸宗元、陈散原、沈曾植、冯君木、朱 村等。其主要活动于沪杭之间。值得一提是他晚年虽生活宽裕,爱国忧时忧民之心未一日以释。救济灾民、接济贫交亲友慷慨相助,尤以民国十年抢救珍贵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不仅作画义卖,并亲自撰文布告募捐,不遗余力,使该碑永存于西泠。 民国十六年(1927)春,因避闸北兵乱,他率全家至浙江余杭塘栖小住。游超山宋梅,于报慈寺侧自觅长眠之所。是年十一月六日,这位“海派四家”之首,清末民初一代艺坛盟主、海上诗坛祭酒,因中风带着他“心太平知何日事”之遗憾,于上海走完他八十四个春秋。 读完昌硕先生一生,我们即可清晰地看到:昌硕先生不仅立志进取仕途,以报效国家,且于“科举、游学、戎边”左代三种取仕途经皆一一尝试,其志向远大且赤诚可鉴矣,然生不逢时,终与愿违。就此而言,其一生又岂能无悲愤乎?昌硕先生仕途失意后,能“鸟倦而知还”,且大志不伤,节操自守,并转而以弘扬中华文艺为己任,拼其学识,人格及郁勃不平之气而攻之,逾老弥坚,终于大器晚成。吴昌硕于“诗、书、画、印”并臻“四绝”,且能融汇贯通,开一代宗风,为中华文艺之发展,为人类文明创立了不朽之功绩,故其人生亦如星辰,灿烂而辉也。 今年九月十二日为昌硕先生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在此我们重温昌硕先生艰难而灿烂之人生,又岂能无动于衷乎?! 相关专题:浙江安吉生态文化节 |